- 歡迎訪問深圳自考網!本站為考生提供深圳自考信息服務,網站信息供學習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網站,官方信息以廣東省教育考試院http://eea.gd.gov.cn/為主。
深圳自考00067財務管理學押題復習資料
自考在線學習
+問答
【導讀】深圳自考考試已經臨近,為了更好的服務考生,以下是深圳自考網為您帶來的押題資料匯總,如需獲取文件版可加入考生交流群獲取。
一、公司財務活動
(一)籌資活動 (二)投資活動 (三)經營活動 (四)股利分配活動
二、公司財務關系
(一)公司與投資人之間的財務關系:最為根本,表現為公司的投資人向公司投入資本,公司向其支付股利。(領會)
(二)公司與債權人之間的財務關系
(三)公司與被投資單位之間的財務關系
(四)公司與債務人之間的財務關系
(五)公司內部各單位之間的財務關系
(六)公司與職工之間的財務關系
(七)公司與稅務機關之間的財務關系
三、財務管理的目標
1.利潤最大化(領會)
利潤代表了公司新創造的財富,利潤越多,則公司財富增長得越多,越接近公司生存、發展和盈利的目標。
優點:追求利潤最大化,必須加強管理,改進技術,提高生產率,降低產品成本,注重市場銷售,將有利于資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經濟效益的提高。
不足:忽視了時間的選擇,沒有考慮貨幣時間價值;忽視了利潤賺取與投入資本的關系;忽視了風險。
2.股東財富最大化(領會)
股東財富是指公司通過有效的經營和理財,最終給股東創造的價值。對于上市公司來說,股東財富的變化可隨時通過股票市場上該公司的股票價格變化反映出來。
優點:考慮了貨幣時間價值和投資風險價值;反映了資產保值增值的要求。
不足:只強調股東的利益,對公司其他利益人和關系人重視不夠;影響股票價格的因素并非都是公司所能控制的,把公司不可控的因素引入財務管理目標是不合理的。
3.企業價值最大化(領會)
企業價值是企業所能創造的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企業價值反映了企業潛在的或預期的獲利能力。
優點:考慮了不確定性和時間價值,強調風險與收益的權衡,并將風險限制在企業可以接受的范圍內,有利于企業統籌安排長短期規劃,合理選擇投資方案;將企業長期、穩定的發展和持續的獲利能力放在首位,能夠克服企業追求利潤的短期行為;反映了對企業資產的保值增值要求;有利于資源的優化配置。
不足:股票價格難反映公司的真實價值;對于非上市公司,只有對公司進行專門評估才能確定其價值。而在評估時很難做到客觀和準確。
四、金融市場的構成要素
1.市場主體,參與金融交易活動的各個經濟單位,簡稱為參與者(公司、個人、政府機構、商業銀行、中央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
2.交易對象,各種金融資產(貨幣、政府債券、公司債券、商業銀行發行的可以流通的存單、普通股股票、優先股股票、儲蓄者將貨幣存入金融機構取得的存款憑證、公司開具的應收與應付票據)。
3.組織形式,交易所交易和柜臺交易。
4.交易方式,現貨交易、期貨交易、期權交易和信用交易。
五、金融市場的種類
六、時間價值
(一)復利及其計算
復利是指資本每經過一個計息期,要將該期所派生的利息再加人本金,一起計算利息,俗稱“利滾利”。計息期是指相鄰兩次計息的間隔,如年、季或月等。(識記)
復利及其計算(應用)
1.復利終值
復利終值是指一定量的資本按復利計算在若干期以后的本利和。如果年利率為r,本金P在n期后的終值為F,則F與P的關系可表述如下:
第1期末:F=P×(1+r)
第2期末:F=P×(1+r)×(1+r)
第3期末:F=P×(1+r)×(1+r)×(1+r)
……
第n期末:
式中:
稱為復利終值系數或一元的復利終值,用符號(F/P,r,n)表示。(可查表)
因此,復利終值也可表示為:F=P×(F/P,r,n)
某人擬購房一套,開發商提出兩個付款方案:
方案一,現在一次性付款80萬元;
方案二,5年后一次性付款100萬元。
假如購房所需資金可以從銀行貸款取得,若銀行貸款利率為7% ,則:
方案一 5年后的終值為:
F=80×(F/P,7%,5)=80×1.4026=112.208(萬元)
由于方案一5年后的付款額終值(112.208萬元)大于方案二5年后的付款額(100萬元),所以選擇方案二對購房者更為有利。
2.復利現值
復利現值是指未來在某一時點取得或付出的一筆款項按復利計算的現在的價值。
根據復利終值的計算公式可以得到復利現值的計算公式為(互為逆運算):
式中:
稱為復利現值系數或一元的復利現值,用符號(P/F,r,n)表示。(可查表)
復利現值的計算公式也可以表示為:P=F×(P/F,r,n)
某人擬購房一套,開發商提出兩個付款方案:
方案一,現在一次性付款80萬元;
方案二,5年后一次性付款100萬元。
假如購房所需資金可以從銀行貸款取得,若銀行貸款利率為7% ,則:
方案二 5年后付款100萬元的現值為:
P=100×(P/F,7%,5)=100×0.7130=71.3(萬元)
由于方案二付款的現值(71.3萬元)小于方案一(80萬元)的現值萬元所以選擇方案二對購房者更有利。
(二)年金及其計算
年金是指一定時期內每期相等金額的系列收付款項。年金具有兩個特點:一是每次收付金額相等;二是時間間隔相同。即年金是在一定時期內每隔一段時間就必須發生一次收款(或付款)的業務,各期發生的收付款項在數額上必須相等。(識記)
1.普通年金
普通年金是指從第一期起,在一定時期內每期期末等額收付的系列款項,又稱后付年金。(識記)這種年金形式在現實經濟生活中最常見。年金一般用符號A表示。
年金及其計算——普通年金(應用)
普通年金終值,猶如零存整取的本利和,是指在一定時期內每期期末收付款項的復利終值之和。
如:從第一年起,每年年末存入銀行相等的金額A,年利率為r,如果每年計息一次,則n年后的本利和就是年金終值。
普通年金終值的計算公式為:
整理上式:可得到:
式中:稱作普通年金終值系數或一元的普通年金終值,記為(F/A,r,n)。
普通年金終值系數可直接查表,普通年金終值的計算公式表示為:
A公司熱心于公益事業,自2007年1 2 月底開始,每年向兒童基金會捐款100 000元,幫助部分失學兒童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得到九年義務教育。假設存款年利率為5%,該公司這九年捐款至2015年年底的金額為:
F=100 000×(F/A,5%,9)
=100 000×11.026 6
=1 102 660(元)
普通年金現值,是指為在每期期末取得相等金額的款項,現在需要投入的金額,是一定時期內每期期末收付款項的復利現值之和。
如:公司從第一年起,在未來n年內每年年末從銀行取出相等的金額A,年利率為r, 如果每年計息一次,則現在應存入的本金即為年金現值。
普通年金現值的計算公式為:
整理上式,可得:
式中:稱作普通年金現值系數或一元的普通年金現值,記為(P/A,r,n)。
普通年金現值系數可直接查表,普通年金現值的計算公式可以表示為:
B公司準備購置一套生產錢,該套生產線的市場價為20萬元。經協商,廠家提供一種付款方案:首期支付10萬元,然后分6年于每年年末支付3萬元。銀行同期的貨款利率為7% ,則分期付款方案的現值為:
P=10+3×(P/A,7%,6)
=10+3×4.766 5
=10+14.299 5
=24.299 5(萬元)
如果直接一次性付款只需要付出20萬元,可見分期付款對B公司來說不合算。
七、即付年金
即付年金是指從第一期起,在一定時期內每期期初等額收付的系列款項,又稱先付年金。(識記)它與普通年金的區別僅在于付款時間不同。
公式
或
D公司在今后5年內,于每年年初存入很行100萬元,如果存款年利率為6%,則第5年末的存款余額為:
F=100×(F/A,6%,5)×(1+6%)
=100×5.637 1×1.06=597.53(萬元)
或
F=100× =100×(6.975 3-1)=597.53(萬元)
3.遞延年金
遞延年金是指距今若干期以后發生的系列等額收付款項。凡不是從第一期開始的年金都是遞延年金。(識記)
年金及其計算——遞延年金(應用)
遞延年金現值,用公式表示為:
或
遞延年金終值,計算方法與普通年金終值相同,與遞延期長短無關。
E公司于年初存入銀行一筆資本作為職工的獎勵基金,在存滿5年后每年年末取出100萬元,到第10年年末全部取完。假設銀行存款年利率為6%,則該公司最初應一次存入銀行的資本為:
P=100×(P/A,6%,5)×(P/F,6%,5)
=100×4.212 4×0.747 3=314.79(萬元)
或
P=100× =100×(7.360 1-4.212 4)=314.77(萬元)
4.永續年金
永續年金是指無限期等額系列收付的款項。(識記)
如,優先股
終值,不存在計算問題,因其沒有終止時間。
現值,其計算公式由普通年金現值的計算公式推導出來,
年金及其計算—— 永續年金(應用)
F公司擬建立一項永久性的科研獎勵基金,計劃每年提供10萬元用于獎勵當年在技術研發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技術人員。如果年利率為10% ,則該項獎勵基金的金額為:
八、名義利率和實際利率的關系(領會)
名義利率,每年的復利次數超過1次時的年利率
實際利率,每年只復利一次的利率
若m為一年內復利計息次數,r為名義利率,EIR為實際利率,則
如果名義利率為24%,每月復利計息,則1元投資的年末為:
九、風險的概念與分類
風險是指在一定條件下和一定時期內可能發生的各種結果的變動程度,常常和不確定性聯系在一起。
按照風險可分散特性的不同,風險分為系統風險和非系統風險。
系統風險是指由市場收益率整體變化所引起的市場上所有資產的收益率的變動性,它是由那些影響整個市場的風險因素引起的,因而又稱為市場風險。這些因素包括戰爭、經濟衰退、通貨膨脹、稅制改革、世界能源狀況的改變等。這類風險是影響所有資產的風險,因而不能通過投資組合分散,故又稱為不可分散風險。(識記)
非系統風險是指由于某一特定原因對某一特定資產收益率造成影響的可能性。它是特定公司或行業所特有的風險,因而又稱為公司特有風險。(識記)
十、單項資產的風險與收益衡量(應用)
(一)概率與概率分布
一個事件的概率是指這一事件的某種結果發生的可能性大小。如果把某一事件所有可能的結果都列示出來,對每個結果給予一定的概率,就構成概率分布。
以Pi表示概率,以n表示可能出現的所有情況,概率必須符合以下兩個要求:
(1)所有的概率Pi都在0和1之間,即:0≤Pi≤1。
(2)所有可能結果的概率之和等于1,即:
(二)期望值
期望值又稱預期收益,是指對于某一投資方案未來收益的各種可能結果,以概率權數計算的加權平均數。(識記)
它是衡量風險大小的基礎,但它本身不能表明風險的高低,其基本計算公式是:
式中:是期望值;Pi是第i種結果出現的概率;n是所有可能結果的個數;Ri是第i種結果出現后的收益。
結論:
在投資額相同的情況下,期望值越大,說明預期收益越好。在期望值相同的情況下,概率分布越集中,實際可能的結果就越接近期望值,實際收益偏離預期收益的可能性就越小,投資的風險也就越小;反之,投資的風險就越大。
(三)標準離差和標準離差率
標準離差是指概率分布中各種可能結果對于期望值的離散程度。(識記)
標準離差通常用符號σ表示,其計算公式為:
標準離差以絕對數衡量風險的高低,只適用于期望值相同的決策方案風險程度的比較。
結論:在期望值相同的情況下,標準離差越大,說明各種可能情況與期望值的偏差越大,風險越高;反之,標準離差越小,說明各種可能情況越接近于期望值,意味著風險越低。
標準離差率是標準離差與期望值之比。(識記)
通常用符號V表示,其計算公式為:
標準離差率是一個相對指標,它以相對數反映方案的風險程度。
結論:在期望值不同的情況下,標準離差率越大,風險越高;反之,標準離差率越小,風險越低。
H公司有甲、乙兩個投資項目,計劃投資額均為1000萬元,可能的收益率及概率分布如表所示。
項目概率分布表
市場狀況 概率 甲項目收益率 乙項目收益率
好 0.3 20% 30%
一般 0.5 10% 10%
差 0.2 5% -10%
甲、乙項目收益率的期望值分別為:
甲=20%×0.3+10%×0.5+5%×0.2
=12%
乙=30%×0.3+10%×0.5+(-10%)×0.2
=12%
甲、乙項目收益率的標準離差分別為:
結論:由于甲、乙兩個項目投資額相同,收益率的期望值亦相同,而甲項目標準離差小于乙項目,故可以判斷甲項目風險相對較低。
結論1:對于多方案擇優的情況,其決策準則應是選擇低風險高收益的方案,即選擇標準離差最低、期望收益最高的方案。
結論2:通常高收益高風險,低收益低風險除了權衡期望收益與風險,而且要視決策者對風險的態度而定。厭惡風險的決策者可能會選擇期望收益較低同時風險也較低的方案,偏好風險的決策者則可能選擇風險雖高但同時預期收益也高的方案。
十一、風險和收益的關系
(一)單個證券風險與收益關系
可以用資本資產定價模型表示,公式為:
式中:Rj為在證券j上投資者要求的收益率;Rf為無風險證券的利率;βj為證券j的系統風險的度量;Rm為投資者對市場組合要求的收益率(即證券市場的平均收益率);
Rm-Rf為市場風險溢價。(領會)
個別證券的系統風險可以用該證券的β系數度量。
市場組合的系數為1。
(領會)
當個別證券的β<1時,說明該證券收益率的變動幅度小于市場組合收益率的變動幅度,因此,其所含的系統風險小于市場組合的風險。
(領會)
當個別證券的β=1時,說明該證券的收益率與市場平均收益率呈同方向、同比例的變化,即如果市場平均收益率增加(或減少)1%,那么該證券的收益率也相應地增加(或減少)1%,也就是說,該證券所含的系統風險與市場組合的風險一致。
(領會)
當個別證券的β>1時,說明該證券收益率的變動幅度大于市場組合收益率的變動幅度,因此,其所含的系統風險大于市場組合的風險。
已知市場上所有股票的平均收益率為10%,無風險收益率為5%。如果A、B、C三家公司股票的β系數分別為2.0、1.0和0.5,根據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各公司股票的收益率最低達到多少時投資者才會購買?(領會)
A公司股票的收益率為:
RA=5%+2.0×(10%-5%)
=15%
即當A公司股票的系數為2.0,該公司股票的收益率應達到或超過15%時,投資者才能會購買。
B公司股票的收益率為:
RB=5%+1.0×(10%-5%)
=10%
即當B公司股票的系數為1.0時,其投資者所要求的收益率與市場平均收益率相同,都是10%。
C公司股票的收益率為:
RC=5%+0.5×(10%-5%)
=7.5%
即當C公司股票的系數為0.5時,其投資者所要求的收益率低于市場平均收益率10%。
十二、財務分析的意義
財務分析是以公司財務報表和其他有關資料為依據和起點,采用一系列專門方法,對公司一定時期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及現金流量情況進行分析,借以評價公司財務活動業績、控制財務活動運行、預測財務發展趨勢、提高財務管理水平和經濟效益的財務管理活動。(識記)
財務分析是正確評價公司財務狀況、考核其經營業績的依據。
財務分析是進行財務預測與決策的基礎。
財務分析是挖掘內部潛力、實現公司財務管理目標的手段。
(領會)
十三、財務分析的內容
十四、財務分析的基礎
十五、財務分析的方法
比較分析法
比較分析法是通過同類財務指標在不同時期或不同情況下的數量上的比較,來揭示指標間差異或趨勢的一種方法。(識記)
比較分析法是財務分析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
1.按比較對象分類(應用)
實際指標與計劃(預算、標準或定額)指標比較。這種分析主要揭示實際與計劃(預算、標準或定額)之間的差異,了解該項指標的完成情況。
實際指標與本公司多期歷史指標相比較。這種分析可以了解公司不同歷史時期有關指標的變動情況,揭示公司經營活動的發展趨勢和管理水平。
本公司指標與國內外同行業先進公司指標或同行業平均水平相比較。這種分析能夠找出本公司與國內外先進公司、行業平均水平的差距,推動本公司改善經營管理,努力趕超先進水平。
2.按比較內容分類(應用)
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依據分析指標和影響因素的關系,從數量上確定各因素對指標的影響程度。采用這種方法的出發點是:當有若干因素對分析指標產生影響作用時,假定其他各因素都無變化,依次確定每一個因素單獨變化所產生的影響。(識記)
因素分析法(應用)
某公司2014年3月份原材料耗費的實際數是4620元,而計劃數是4000元,實際比計劃增加了620元。原材料的耗費由產品產量、單位產品材料消耗量和材料單價三個因素構成,依次分析三個因素對材料費用總額的影響程度。假定三個因素的數值如下表所示。
材料耗費總額的對比表
項目 計量單位 計劃數 實際數
產品產量 件 100 110
單位產品材料消耗量 千克 8 7
材料單價 元 5 6
材料耗費總額 元 4 000 4 620
運用因素分析法,計算各因素變動對材料耗費總額的影響程度如下:
計劃指標:100×8×5=4000(元) ①
第一次替代:110×8×5=4400(元) ②
第二次替代:110×7×5=3850(元) ③
實際指標:110×7×6=4620(元) ④
產品產量增加對材料耗費總額的影響(②-①):4400-4000=400(元)
單位產品材料消耗量降低對材料耗費總額的影響(③-②):3850-4400=-550(元)
材料單價提高對材料耗費總額的影響(④-③):4620-3850=770(元)
三個因素的綜合影響:400-550+770=620(元)
十六、營運能力比率
(一)
營運能力是指公司資產周轉運行的能力。
(二)營運能力比率——總資產周轉率
總資產周轉率是指公司在一定時期內營業收入與平均資產總額的比值。
總資產周轉率的計算公式如下:
總資產周轉率=營業收入÷平均資產總額
其中:
平均資產總額=(年初資產總額+年末資產總額)÷2
(識記)
該指標用來評價公司全部資產運營質量和利用效率。總資產周轉率越高,說明公司資產周轉速度越快,資產利用效率越高,營運能力越強;反之,總資產周轉率越低,說明公司資產周轉速度越慢,資產利用效率越低,營運能力越弱。
(三)營運能力比率——流動資產周轉率
流動資產周轉率是指公司一定時期的營業收入同平均流動資產總額的比值。
流動資產周轉率的計算公式如下:
流動資產周轉率=營業收入÷平均流動資產
其中:
平均流動資產=(年初流動資產+年末流動資產)÷2
(識記)
該指標反映了公司流動資產的周轉速度和使用效率,體現每單位流動資產實現價值補償的多少和補償速度的快慢。對公司來講,流動資產周轉速度快,會相對節約流動資產,等于變相擴大了資產的投入,增強了公司的盈利能力;相反,則需要補充流動資產參加周轉,造成資本的浪費,降低公司的盈利能力。
(四)營運能力比率——應收賬款周轉率
應收賬款周轉率是指公司一定時期內的賒銷收入凈額同應收賬款平均余額的比值。應收賬款周轉率反映了公司應收賬款的流動速度,即公司應收賬款轉變為現金的能力。
財務報表外部使用者難以得到賒銷收入凈額的數據,常以營業收入代替賒銷收入凈額。
(識記)
應收賬款周轉率的計算公式如下:
應收賬款周轉率=營業收入÷平均應收賬款
應收賬款周轉天數=360÷應收賬款周轉率
其中:
平均應收賬款是指因銷售商品、產品和提供勞務等而向購貨單位或接受勞務單位收取的款項,以及收到的商業匯票。它是資產負債表中“應收賬款”和“應收票據”的年初、年末的平均數之和。
一般來說,應收賬款周轉率越高、周轉天數越短,說明應收賬款的回收速度越快;否則,公司的營運資本會過多地停滯在應收賬款上,影響資本的正常周轉。
(五)營運能力比率——存貨周轉率
存貨周轉率是指一定時期內公司營業成本與存貨平均余額的比值。
存貨周轉率是衡量公司銷售能力和存貨管理工作水平的指標。存貨是公司流動資產中所占比例較大的資產,它的質量和流動性直接反映了公司的營運能力,同時也會影響公司的償債能力和獲利能力。
(識記)
存貨周轉率的計算公式如下:
存貨周轉率=營業成本÷平均存貨
存貨周轉天數=360÷存貨周轉率
其中:
平均存貨=(年初存貨+年末存貨)÷2
一般來講,存貨周轉速度越快,存貨的占用水平越低,其流動性越強。提高存貨周轉率可以提高公司的變現能力,而存貨周轉速度越慢,則其變現能力越差。
十七、短期償債能力比率
(一)流動比率
流動比率是指公司一定時點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的比值。
流動比率是衡量公司變現能力最常用的比率。流動比率越大,表明公司可以變現的資產數額越大,短期債務的償付能力就越強。
流動比率過大,說明公司有較多的資本占用在流動資產上,影響資本的周轉速度,從而影響公司的營運能力和獲利能力。
(識記)
流動比率計算公式為:
流動比率=流動資產÷流動負債
一般認為,制造業企業合理的流動比率是2。這是因為流動資產中變現能力最差的存貨金額約占流動資產的一半,剩下流動性較強的流動資產至少要等于流動負債,只有這樣,公司的短期償債能力才會有保證。
(二)速動比率
速動比率是指公司一定時點速動資產與流動負債的比值。
速動資產是指流動資產中變現能力較強的那部分資產,如貨幣資產、交易性金融資產、應收票據、應收賬款等。
其計算公式為:
速動比率=速動資產÷流動負債
一般認為,制造業企業的速動比率為1比較適宜。由于各個行業的經營特點不同,判斷的標準也不同。從債權人角度看,速動比率越高,償債能力越強。
(識記)
速動比率彌補了流動比率指標的不足,更準確地反映了公司的短期償債能力。流動資產中的存貨很可能由于產品滯銷而影響其變現能力,而預付賬款是不能轉變為現金的。所以將這些項目從流動資產中剔除就能反映流動資產迅速變現償債的能力。
速動比率過高,說明公司可能因擁有過多貨幣性資產而喪失一些投資獲利的機會。
十八、長期償債能力比率
(一)資產負債率
資產負債率是指公司的負債總額與全部資產總額的比值。
該指標表明在公司全部資產中債權人所提供資本的比例,用來衡量公司利用債權人提供的資本進行財務活動的能力,并反映公司對債權人權益的保障程度。
(識記)
資產負債率計算公式如下:
資產負債率=(負債總額÷資產總額)×100%
公式中的“負債總額”不僅包括長期負債,還包括短期負債。這是因為短期負債作為一個整體,公司總是長期占用著,可以視同長期性資本來源的一部分。本著穩健性原則,將短期負債包括在用于計算資產負債率的負債總額中是合適的。
從債權人的角度看,這一比率越低,表明公司負債總額占全部資產的比例越小,長期償債能力越強。債權人總是希望公司的資產負債率保持在較低的水平。
從公司所有者的立場看,負債是把"雙刃劍",既可以提高公司的盈利,也增加了公司的風險。
(二)產權比率
產權比率是指公司負債總額與所有者權益總額的比值。
該指標反映公司所有者權益對債權人權益的保障程度,反映公司基本財務結構是否穩定。產權比率越低,表明公司的長期償債能力越強,財務風險越小。
其計算公式如下:
產權比率=(負債總額÷所有者權益總額)×100%
(識記)
(三)利息保障倍數
利息保障倍數又稱已獲利息倍數,是指公司一定時期息稅前利潤與利息費用的比值,用以衡量公司償還債務利息的能力。
其計算公式如下:
利息保障倍數=息稅前利潤÷利息費用
公式中的“息稅前利潤”是指利潤表中未扣除利息費用和所得稅費用之前的利潤。它可以用稅后利潤加所得稅費用和利息費用計算得出。
十九、盈利能力比率
(一)銷售毛利率
銷售毛利率是銷售毛利占營業收入的百分比,其中銷售毛利是營業收入減去營業成本的差額。
銷售毛利率的計算公式為:
銷售毛利率表示每1元營業收入扣除營業成本后,有多少可以用于各項期間費用的補償和形成盈利,是公司獲取利潤的最初基礎,沒有足夠大的銷售毛利率便不能盈利。
(二)銷售凈利率
銷售凈利率是指凈利潤占營業收入的百分比。
銷售凈利率的計算公式為:
銷售凈利率=(凈利潤÷營業收入)×100%
銷售凈利率反映每1元營業收入帶來凈利潤的多少,表示營業收入的收益水平。凈利潤與銷售凈利率成正比關系,而營業收入與銷售凈利率成反比關系,公司在增加營業收入的同時,必須相應地獲得更多的凈利潤,才能使銷售凈利率保持不變或有所提高。
(三)凈資產收益率
凈資產收益率又稱所有者權益報酬率、凈資產報酬率或股東權益報酬率。凈資產收益率是公司凈利潤與平均凈資產(即平均所有者權益)的比值。
其計算公式如下:
凈資產收益率=(凈利潤÷平均凈資產)×100%
其中:
平均凈資產=(年初凈資產+年末凈資產)÷2
凈資產收益率用來衡量公司所有者全部投入資本的獲利水平。凈資產收益率越高,說明由所有者享有的凈利潤就越多,其投資收益越高。凈資產收益率是綜合性最強的財務比率。
(四)總資產收益率——總資產息稅前利潤率
總資產息稅前利潤率是公司一定時期的息稅前利潤總額與平均資產總額的比值。
其計算公式如下:
總資產息稅前利潤率=(息稅前利潤÷平均資產總額)×100%
其中:
平均資產總額=(年初資產總額+年末資產總額)÷2
(識記)
一般來說,只要公司的總資產息稅前利潤率大于負債利息率,公司就有足夠的收益用于支付債務利息。因此,該項指標不僅可以評價公司的盈利能力,而且可以評價公司的償債能力。
(五)總資產收益率——總資產凈利率
總資產凈利率是指公司一定時期的凈利潤與平均資產總額的比值。
其計算公式如下:
總資產凈利率=(凈利潤÷平均資產總額)×100%
(識記)
如果公司的總資產收益率偏低,說明該公司經營效率較低,經營管理存在問題,應該調整經營方針,加強經營管理,提高資產的利用效率。
(六)每股收益
每股收益是本年凈利潤與普通股股數的比值,反映普通股的獲利水平。
其計算公式如下:
每股收益=凈利潤÷普通股股數
式中“普通股股數”一般用普通股的加權平均股數來表示。
二十、杜邦分析體系(領會)
杜邦分析體系反映的財務比率及其相互關系主要有:
杜邦分析體系的核心
凈資產收益率是一個綜合性極強、最有代表性的財務比率,它是杜邦分析體系的核心。
1. 凈資產收益率=總資產凈利率×權益乘數
2. 總資產凈利率= 銷售凈利率×總資產周轉率
3. 銷售凈利率=凈利潤÷營業收入
4. 總資產周轉率=營業收入÷平均資產總額
5.權益乘數與資產負債率之間的關系:
權益乘數=1÷(1-資產負債率)
二十一、杜邦分析體系的應用
杜邦分析法與因素分析法的結合(應用)
假設A公司2013年和2014年的有關數據如表所示。
A公司財務比率摘錄
項目 2013年 2014年
凈資產收益率 15.36% 14.43%
總資產凈利率 9.66% 8.39%
權益乘數 1.59 1.72
銷售凈利率 11.53% 12.07%
總資產周轉率 0.838 0.695
銷售凈利率×總資產周轉率×權益乘數=凈資產收益率
11.53%×0.838×1.59=15.36%
第一次替換:將銷售凈利率替換為2014年的12.07%,則:
12.07%×0.838×1.59=16.08%
第二次替換:將總資產周轉率替換為2014年的0.695,則:
12.07%×0.695×1.59=13.34%
第三次替換:將權益乘數替換為2014年的1.72,則:
12.07%×0.695×1.72=14.43%
該公司2014年的凈資產收益率比2013年下降0.93%(14.43%-15.36%)。
該公司銷售凈利率增加0.54%(12.07%-11.53%),使凈資產收益率增加0.72%(16.08%-15.36%);
由于總資產周轉率減少0.143(0.695-0.838),使凈資產收益率下降2.74%(13.34%-16.08%);
由于權益乘數增加0.13(1.72-1.59),使凈資產收益率增加1.09%(14.43%-13.34%)。
分析總資產凈利率下降的原因:
總資產凈利率等于銷售凈利率乘以總資產周轉率,
總資產凈利率=11.53%×0.838=9.66%;
該公司銷售凈利率增加了0.54個百分點(12.07%-11.53%),使總資產凈利率增加0.45%(0.54%×0.838),而總資產周轉率減少了0.143(0.695-0.838),使總資產凈利率下降1.73%(12.07%×0.143)。
應當指出,杜邦分析體系是一種分解財務比率的方法,而不是另外建立新的財務指標,它可以用于各種財務比率的分解。從杜邦分析體系可以看出,公司的獲利能力涉及生產經營活動的方方面面。凈資產收益率與公司的籌資結構、銷售規模、成本水平、資產管理等因素密切相關,只有協調好這些因素之間的關系,才能使凈資產收益率得到提高,從而實現股東財富最大化的目標。
二十二、成本性態分析
(一)
成本性態也稱成本習性,是指成本與業務量的依存關系。成本與業務量的依存關系是客觀存在的,而且具有規律性。(識記)
按成本性態,可以將公司的成本分為
(二)固定成本
固定成本是指其總額在一定時期或一定產量范圍內,不直接受產量變動的影響而保持固定不變的成本。(識記)
按直線法計提的廠房、機器設備的折舊費,管理人員的月工資,財產保險費,廣告費,職工培訓費,租金,等等。
二十三、成本性態分析
(一)變動成本
變動成本是指在一定期間和一定業務量范圍內其總額隨著業務量的變動而成正比例變動的成本。 (識記)
如直接材料費、產品包裝費、按件計酬的工資薪金、推銷傭金以及按加工量計算的固定資產折舊費等。
(二)總成本模型(應用)
從前面的分析可知,成本可分為固定成本、變動成本和混合成本三類,而混合成本可以采用特定的方法分解為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兩部分。這樣,總成本模型可用下式表示:
TC=FC+Vc×Q
式中:TC為總成本;FC為固定成本;Vc為單位變動成本;Q為銷售量。(識記)
TC=FC+Vc×Q
如果能求出公式中FC和Vc的值,就可以利用這個直線方程來進行成本預測、成本決策和其他短期決策。
二十四、盈虧臨界點分析
(一)計算盈虧臨界點的基本模型
設Q為銷售量,P為銷售單價,Vc為單位變動成本,FC為固定成本,m為單位邊際貢獻,M為邊際貢獻總額,EBIT為息稅前利潤,即公司尚未扣除利息費用和所得稅費用之前的利潤。成本按照成本性態分類之后,則息稅前利潤可用下列公式計算:
EBIT=Q×(P-Vc)-FC
或 EBIT=M-FC
EBIT=Q×m-FC
(應用)
EBIT=Q×(P-Vc)-FC
或 EBIT=M-FC
EBIT=Q×m-FC
而盈虧臨界點就是使公司息稅前利潤等于零時的銷售量,即:
Q×(P-Vc)-FC=0
所以,
或 (應用)
設某產品銷售價格為每件10元,單位變動成本為6元,相關固定成本為4000元,則:
盈虧臨界點的銷售量
(應用)
(二)安全邊際與安全邊際率
所謂安全邊際,就是指正常銷售超過盈虧臨界點銷售的差額,這個差額標志著公司銷售下降多少才會發生虧損。
安全邊際有絕對數與相對數兩種表現形式,即安全邊際和安全邊際率。
安全邊際=正常銷售量(額)-盈虧臨界點銷售量(額)
(識記、應用)
安全邊際和安全邊際率的數值越大,公司發生虧損的可能性越小,公司就越安全。安全邊際率是相對指標,便于不同公司和不同行業之間進行比較。
公司安全性的衡量數據如表所示。
公司的安全程度與安全邊際率
安全邊際率 40%以上 30%~40% 20%~30% 10%~20% 10%以下
安全程度 很安全 安全 較安全 值得注意 危險
某公司某產品銷售價格為每件10元,單位變動成本為6元,相關固定成本為4000元,該公司預計的銷售量可達1500件,則:
安全邊際=1500-1000=500(件)
(應用)
由于只有安全邊際部分的銷售量(額)才能為公司創造利潤,所以銷售利潤(率)可用下列公式計算:
銷售利潤=安全邊際的銷售量×單位產品的邊際貢獻
=安全邊際的銷售額×邊際貢獻率
銷售利潤率=安全邊際率×邊際貢獻率
(識記、應用)
某公司某產品銷售價格為每件10元,單位變動成本為6元,相關固定成本為4000元,該公司預計的銷售量可達1500件,則:
(應用)
以盈虧臨界點為基礎,可得到另一個輔助性指標,即盈虧臨界點作業率。
其計算公式為:
公司要獲得利潤,作業率必須達到該臨界點的作業率,否則就會虧損。
該指標對公司安排生產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識記、應用)
某公司某產品銷售價格為每件10元,單位變動成本為6元,相關固定成本為4000元,1500件是公司正常開工可以完成的銷售量,則:
即該公司作業率必須達到66.67%以上才能獲利,否則就會發生虧損。顯然,盈虧臨界點的作業率與安全邊際率兩者之間的關系可以表述為:
1-盈虧臨界點作業率=安全邊際率
(應用)
(三)實現目標利潤的模型
公司經營的目的在于盈利而非保本,因此有必要在盈虧臨界點基本模型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展,以揭示公司為實現目標利潤應達到的產銷水平,這種擴展模型我們稱為實現目標利潤的模型。
其計算公式為:
目標利潤=目標銷售量×(銷售單價-單位變動成本)-固定成本
(應用)
某公司某產品銷售價格為每件10元,單位變動成本為6元,相關固定成本為4000元,該公司預計目標利潤為10000元,則:
(應用)
(四)有關因素變動對盈虧臨界點及目標利潤影響的分析
設某公司生產銷售一種產品,該產品銷售價格為每件8元,單位變動成本為4元,全年固定成本為60000元,目標息稅前利潤為48000元,則:
根據盈虧臨界點的計算模型可知,盈虧臨界點受產品的銷售價格、變動成本、固定成本等因素的影響。因此,我們可以通過提高銷售單價或降低成本等方法來降低盈虧臨界點,以避免虧損或減少虧損。
二十五、全面預算的作用
(一)
全面預算反映的是公司未來某一特定時期的全部生產情況、經營活動的財務計劃。它以銷售預測為起點,進而對生產、成本及現金收支等各個方面進行預算,并在這些預算的基礎上,編制出一套預計資產負債表、預計利潤表等預計財務報表及其附表,以反映公司在未來期間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
(識記)
1.明確各部門的奮斗目標,控制各部門的經濟活動。
2.協調各部門的工作。
3.考核各部門的業績。
(領會)
(二)全面預算的編制方法——全面預算的構成
(識記)
(三)全面預算的編制方法——全面預算的編制方法
1.固定預算
固定預算又稱靜態預算,是根據預算期內正常的可能實現的某一業務活動水平而編制的預算。(識記)
特點:(領會)
預算內容以預定的某一固定的業務量水平為基礎,一般不考慮預算期內業務量水平的變化,編制過程比較簡單。
將實際結果與所確定的固定預算中的數據進行比較分析,并據以進行業績評價與考核。
利用固定預算控制實際業務水平與預期業務水平一致(即業務量水平比較穩定的公司)的公司比較合適。如果用固定預算來衡量業務量水平經常變動的公司的經營成果,則會使實際執行結果與預期業務量水平相差很多,公司往往難以控制。
2.彈性預算
彈性預算就是在成本性態分析的基礎上,依據業務量、成本和利潤之間的關系,按照預算期內可預見的各種業務量而編制不同水平的預算。(識記)
特點:(領會)
它可按預算期內某一相關范圍內的可預見的多種業務活動水平確定不同的預算,也可按實際業務活動水平調整其預算。
實際業務量發生后,將實際指標與實際業務量相應的預算進行對比,使預算執行情況的評價與考核建立在更加可比的基礎上,更好地發揮預算控制的作用。
理論上,該方法適用于編制全面預算中所有與業務量有關的預算,但實務中主要用于編制成本費用預算和利潤預算,尤其是成本費用預算。
3.增量預算
增量預算是以基期現有的水平為基礎,根據預算期業務量水平及有關影響因素的變動情況,通過調整基期項目和數額而編制的預算。(識記)
假定:(領會)
公司現有的每項活動都是公司不斷發展所必需的。
在未來預算期內,公司必須至少以現有費用水平繼續存在。
現有費用已得到有效的利用。
這種方法是以承認現實的基本合理性作為出發點,從而使原來不合理的費用開支可能繼續存在下去,甚至有增無減,造成資本的巨大浪費。
4.零基預算
零基預算就是以零為基數編制的預算。在編制預算時,對于所有的預算支出均以零為基礎,不考慮其以往情況如何,對每項內容都根據生產經營的客觀需要和一定期間內資本供應的實際可能作出最先進的估計,劃分決策單元,分別提出預算方案,并對每個預算方案進行成本效益分析,按重要程度對預算方案進行排序,從而對公司有限的經濟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形成最終的預算方案。(識記)
優點:(領會)
合理、有效地進行資源分析。
有助于公司內部進行溝通與協調,激勵各基層單位參與預測編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目標明確,可區別方案的輕重緩急。
有助于提高管理人員的投入產出意識。
不足:(領會)
工作量較大;
可能具有不同程度的主觀性,容易引起部門間的矛盾。
零基預算方案一般適用于規模較大的公司和政府機構。
5.定期預算
定期預算是以固定不變的會計期間作為預算期間編制預算的方法。(識記)
優點:
可以保證預算期間和會計期間在時期上的配比,便于根據會計報告數據與預算的比較,考核和評價預算的執行結果。 (領會)
不足:
不利于前后各期間預算的銜接,不能適應連續不斷的業務活動過程的預算管理。
6.滾動預算
滾動預算是在上期預算完成情況的基礎上,調整和編制下期預算,并將預算期間連續向后滾動,使預算期間保持一定的時期跨度。(識記)
優點: (領會)
使預算期間依時間順序向后滾動,能夠保持預算的連續性和完整性,有利于考慮未來業務活動,實現近期目標與長期目標的結合;
預算隨時間的變化而不斷地被修訂與調整,使預算更符合實際情況,有利于發揮預算的指導和控制作用。
不足:
滾動預算的延續工作將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二十六、財務預算編制
(一)
財務預算是企業的綜合預算,包括
(二)現金預算(應用)
現金預算是對所有有關現金收支預算的匯總,一般由現金收入、現金支出、現金余缺以及資本的籌集與運用四個部分組成。其基本關系為:
期末現金余額
=期初現金余額+現金收入-現金支出+資本的籌集(減運用)
現金預算是公司現金管理的重要工具,它有助于公司合理地安排和調動資本。
A公司在預算期內將發生下列經濟業務:每季度預交所得稅500萬元;每季度支付現金股利400萬元;第4季度出售一臺設備,價款500萬元;第2季度和第4季度分別購入一套生產設備,價款分別為1 450萬元和1 250萬元。該公司規定現金的最低期末余額為100萬元,年初現金余額為150萬元。
根據有關資料,可編制A公司2015年度的現金預算,如表所示。
A公司2015年度現金預算 單位:萬元
項目 第1季度 第2季度 第3季度 第4季度 全年合計
期初現金余額 150 100.3 101.56 110.07 150
產品銷售收入 6 680 8 320 7 520 8 448 30 968
固定資產變價收入 500 500
可供使用現金 6 830 8 420.3 7 621.56 9 058.07 31 618
現金支出
直接材料 3 076.4 2 419.44 2 366.64 2 616.6 10 479.08
續表
項目 第1季度 第2季度 第3季度 第4季度 全年合計
直接人工 2 115.75 1 920.75 1 831.05 2 263.95 8 131.5
制造費用 1 276.3 1 276.3 1 276.3 1 276.3 5 105.2
銷售費用與管理費用 331.25 331.25 331.25 331.25 1 325
營業現金支出合計 6 799.7 5 947.74 5 805.24 6 488.1 25 040.78
購入機器設備 1 450 1 250 2 700
所得稅支出 500 500 500 500 2 000
續表
項目 第1季度 第2季度 第3季度 第4季度 全年合計
股利支出 400 400 400 400 1 600
現金支出合計 7 699.7 8 297.74 6 705.24 8 638.1 31 40.78
現金余缺 -869.7 122.56 916.32 419.97 277.22
向銀行借款 970 970
償還銀行借款 20 750 200 970
銀行借款利息 1 56.25 20 77.25
期末現金余額 100.3 101.56 110.07 199.97 199.97
“可供使用現金”部分包括期初現金余額和預算期現金收入,產品銷售取得的現金收入是其主要來源。期初現金余額是在編制預算時預計的,“產品銷售收入”的數據來自于銷售預算,固定資產變價收入來自于假設條件。
“現金支出”部分包括預算期的各項支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費用、銷售費用及管理費用的數據分別來自于前述的有關預算。此外,還包括購入機器設備支出、稅款支出和股利支出等,有關數據分別來自于另行編制的專門預算。
“現金余缺”部分列示現金收入減去現金支出的差額。如果差額大于要求的最低現金余額,則可用多余的現金償還過去的銀行借款,或用于短期投資。如果差額小于要求的最低現金余額,則應該向銀行借款,以滿足最低現金余額要求。假設借款金額的要求是10萬元的倍數。則第一季度借款額為:
借款額=最低現金余額+現金不足額=100+869.7=969.7≈970(萬元)
第二季度現金富余,可用于償還借款。一般按“每期期初借入,每期期末歸還”來預計利息,并采取利隨本清的方式計算利息。本例中的借款期限為6個月,假設借款利率為10%,則應該歸還的借款本金和利息為:
二十七、長期籌資概述
(一)籌資的概念
— 公司籌資是根據公司生產經營、對外投資和調節資本結構等需要,通過籌資渠道和金融市場,運用籌資方式,經濟有效地籌集資本的活動,也是公司從資本供應者那里取得生產經營活動資本的一項基本的財務活動。(識記)
— 股票上市、債券發行以及向銀行貸款等,都屬于公司籌資的范疇。
(二) 籌集資本的分類——按籌集資本使用的期限分類 (領會)
(三)按照資本使用年限,應遵循的籌資組合原則是:將資本來源與資本運用結合起來,合理進行期限搭配。具體的策略是:用長期資本來滿足固定資產、無形資產、長期占用的流動資產的需要,用短期資本滿足臨時性的流動資產的需要。
(四)籌集資本的分類——按籌集資本的來源渠道分類 (領會)
二十八、權益資本
(一)
· 一般來說,籌集長期資本有兩個途徑:一個是借入長期負債,即長期債務籌資;另一個是籌集權益資本。
· 權益資本的籌集途徑一般包括吸收直接投資、發行股票和留存收益。
(二)吸收直接投資
· 吸收直接投資是指非股份制公司以協議等形式吸收國家、法人和個人直接投入資本的一種籌資方式。吸收直接投資無須發行任何證券作為媒介。吸收直接投資中的出資者都是公司的所有者,對公司具有經營管理權。公司經營狀況好,盈利多,各方可按出資額的比例分享利潤;但如果公司經營狀況差,連年虧損,甚至被迫破產清算,則各方要在其出資的限額內按出資比例承擔損失。(識記)
· 吸收直接投資——種類(領會)
1.國家投資
國家投資是指有權代表國家投資的部門或機構以國有資產投入企業,形成公司的國有資本,一般具有以下特點:產權歸屬于國家;具有較強的約束性;在國有企業中采用比較廣泛。
2.法人投資
法人投資是指法人單位以其依法可以支配的資產投入公司形成的法人資本,一般具有以下特點:以獲取被投資公司的利潤為目的;發生在法人單位之間;出資方式靈活多樣。
3.個人投資
個人投資是指社會個人、公司內部職工等以個人合法財產投入公司形成的個人資本,具有以下特點:以參與公司的收益分配為目的;參與投資的人數較多;每人投資的數額較少。
· 吸收直接投資——方式(領會)
1.現金投資
2.實物投資
3.工業產權投資
4.土地使用權投資
· 吸收直接投資——優缺點(領會)
優點:
1.增強公司信譽。
2.快速形成生產能力。
3.降低財務風險。
缺點:
1.資本成本高。
2.可能分散公司的控制權。
(三)發行普通股
· 普通股是指在公司的經營管理和盈利及財產的分配上享有普通權利的股份,代表滿足所有債權償付要求及優先股東的收益權與求償權要求后對公司盈利和剩余財產的索取權,它是公司資本的基礎,是股票的一種最基本形式。(識記)
· 發行普通股——普通股股東的權利(領會)
1.經營參與權。
2.收益分配權。
3.出售或轉讓股份權。
4.認股優先權。
5.剩余財產要求權。
· 發行普通股——普通股籌資的優缺點(領會)
· 優點:
1.沒有固定的股利負擔。
2.沒有固定的到期日,無須償還。
3.能增強公司的信譽。
4.籌資限制少。
· 缺點:
1.資本成本較高。
2.容易分散公司的控制權。
3.可能會降低普通股的每股凈收益,從而引起股價下
(四)發行優先股
· 優先股是指在一般規定的普通種類股份之外,另行規定的其他種類股份,其股份持有人優先于普通股股東分配公司的利潤和剩余財產,但參與公司決策管理等權利受到限制。(識記)
· 發行優先股——優先股股東的權利(領會)
1.優先分配利潤。
優先股股東按照約定的票面股息率,優先于普通股股東分配公司利潤。公司應當以現金的形式向優先股股東支付股息,在完全支付約定的股息之前,不得向普通股股東分配利潤。
· 公司應當在公司章程中明確以下事項:
(1)優先股股息率是采用固定股息率還是浮動股息率,并相應明確固定股息率水平或浮動股息率的計算方法。
(2)公司在有可分配稅后利潤的情況下是否必須分配利潤。
(3)如果公司因本會計年度可分配利潤不足而未向優先股股東足額派發股息,差額部分是否累積到下一會計年度。
(4)優先股股東按照約定的股息率分配股息后,是否有權同普通股股東一起參加剩余利潤的分配。
(5)優先股利潤分配涉及的其他事項。
2.優先分配剩余財產。
3.優先股的轉換和回購。
公司可以在公司章程中規定優先股轉換為普通股、發行人回購優先股的條件、價格和比例。同時,可規定轉換選擇權或回購選擇權由發行人或優先股股東行使。發行人要求回購優先股的,必須完全支付所欠股息。優先股回購后相應減計發行在外的優先股股份總數。
4.優先股的表決權
除以下情況外,優先股股東不出席股東大會,所持股份沒有表決權:
修改公司章程中與優先股相關的內容;一次或累計減少公司注冊資本超過10% ;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或變更公司形式;發行優先股;公司章程規定的其他情形。
上述事項的決議,除須經出席會議的普通股股東(含表決權恢復的優先股股東)所持表決權的三分之二以上通過之外,還須經出席會議的優先股股東(不含表決權恢復的優先股股東)所持表決權的三分之二以上通過。
公司累計三個會計年度或連續兩個會計年度未按約定支付優先股股息的,優先股股東有權出席股東大會,每股優先股股份享有公司章程規定的表決權。
· 發行優先股——優先股籌資的優缺點(領會)
· 優點:
1.沒有固定到期日,不用償還本金。
2.股息支付既固定又有一定彈性。
3.有利于增強公司信譽。
· 缺點:
1.籌資成本高。
2.財務負擔重。優先股的股息通常被視為固定成本,與負債籌資沒有什么差別,會增加公司的財務負擔并進而增加普通股的成本。
· 留存收益
· 留存收益是指公司從歷年實現的利潤中提取或留存于公司的內部積累,它來源于公司的生產經營活動所實現的凈利潤,包括公司的公積金和未分配利潤兩個部分。(識記)
(五)留存收益——留存收益籌資的優缺點(領會)
· 優點:
1.資本成本低。
2.不會分散控制權。
3.增強公司的信譽。
· 缺點:
由于留存收益是公司生產經營的積累,在使用時會受到資本的數額以及法律、法規的限制。如公司首先要盈利,盈利后還要進行利潤的分配等。
二十九、長期債務資本
(一)長期借款
· 長期借款是指公司向銀行或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借入的使用期超過一年的借款,主要用于購建固定資產和滿足長期流動資本占用的需要。(識記)
長期借款——長期借款的保護性條款(領會)
· 由于長期借款的期限長、風險高,所以金融機構在向公司提供長期借款時,通常在借款合同中附加各種保障貸款安全的保護性條款。這些保護性條款主要有:
1.一般性保護條款
2.例行性保護條款
3.特殊性保護條款
長期借款——長期借款的保護性條款——一般性保護條款(領會)
· 一般性保護條款適用于大多數借款合同,但根據具體情況會有不同內容,主要包括:
1.對借款公司流動資本保持量的規定,其目的在于保持借款公司資本的流動性和償債能力。
2.對支付現金股利和再購入股票的限制,其目的在于限制現金流出。
3.對資本支出規模的限制,其目的在于減少公司日后不得不變賣固定資產以償還貸款的可能性,仍著眼于保持借款公司資本的流動性。
4.限制其他長期債務,其目的在于防止其他貸款人取得對公司資產的優先求償權。
長期借款——長期借款的保護性條款——例行性保護條款(領會)
· 例行性保護條款作為例行常規,在大多數借款合同中都會出現,主要包括:
1.借款公司定期向銀行提交財務報表,其目的在于及時掌握公司的財務情況。
2.不準在正常情況下出售較多資產,以保持公司正常的生產經營能力。
3.如期繳納稅金和清償其他到期債務,以防被罰款而造成額外的現金支出。
4.不準以任何資產作為其他承諾的擔保或抵押,以避免公司過重的負擔。
5.不準貼現應收票據或出售應收賬款,以避免產生或有負債等。
6.限制租賃固定資產的規模,其目的在于防止公司負擔巨額租金以致削弱其償債能力,同時防止公司以租賃固定資產的辦法擺脫對資本支出和負債的約束。
長期借款——長期借款的保護性條款——特殊性保護條款(領會)
· 特殊性保護條款是針對某些特殊情況而出現在部分借款合同中的,主要包括:
1.貸款專款專用。
2.不準公司投資于短期內不能收回資本的項目。
3.限制公司高級職員的薪金和獎金總額。
4.要求公司主要領導者在合同有效期內擔任領導職務。
5.要求公司主要領導者購買人身保險等。
長期借款——長期借款籌資的優缺點(領會)
· 優點:
1.籌資速度快。
2.借款彈性較大。
3.借款成本較低。
· 缺點:
1.財務風險較高。
2.限制性條款比較多。
(二)發行債券
· 債券是發行人依照法定程序發行,約定在一定期限內還本付息的有價證券。這里說的債券,指的是期限超過一年的公司債券,其發行目的通常是為建設大型項目籌集大筆的長期資本。(識記)
發行債券——債券的種類
· 按債券上是否記有持券人的姓名或名稱,分為記名債券和無記名債券。
· 按能否轉換為公司股票,分為可轉換債券和不可轉換債券。可轉換債券的利率要低于不可轉換債券。
· 按有無特定的財產擔保,分為抵押債券和信用債券。
· 按是否參加公司盈余分配,分為參加公司債券和不參加公司債券。
· 按照償還方式,分為一次到期債券和分期到期債券。
發行債券——債券的發行價格(應用)
· 債券的發行價格是指債券發行時使用的價格。公司債券的發行價格通常有三種:平價、溢價和折價。
· 平價是指以債券的票面金額為發行價格;溢價是指以高出債券票面金額的價格為發行價格;折價是指以低于債券票面金額的價格為發行價格。
· 債券發行價格的形成受諸多因素影響,其中主要是票面利率與市場利率的一致程度。債券的票面金額、票面利率在債券發行前已參照市場利率和發行公司的具體情況確定下來,并載明于債券之上。但在發行債券時已確定的票面利率不一定與當時的市場利率一致。為了協調債券購銷雙方在債券利息上的利益,就要調整發行價格,即:當票面利率高于市場利率時,以溢價發行債券;當票面利率低于市場利率時,以折價發行債券;當票面利率與市場利率一致時,則以平價發行債券。
· 在不考慮發行費用,且分期支付利息、到期還本的情況下,債券發行價格的一般計算公式為:
· 式中:n為債券期限;t為付息期數。
· 債券發行價格計算公式的基本原理是將債券的全部現金流按照債券發行時的市場利率進行貼現并求和。債券的全部現金流包括未來債券持有期間內各期的利息現金流與債券到期支付的面值現金流。
· A公司于2013年1月1日發行新債券,面值1 000元,票面利率為10%,10年期,每年12月31日付息一次,到期按面值償還。在公司決定發行債券時,認為10%的利率是合理的。如果到債券正式發行時,市場利率發生變化,那么就要調整債券的發行價格。出現如下三種情況時將如何發行?
1.資本市場上的利率保持不變;
2.資本市場上的利率有較大幅度的上升;
3.資本市場上的利率有較大幅度的下降。
1.資本市場上的利率保持不變,
債券的發行價格
=1 000×(P/F,10%,10)+1 000×10%×(P/A,10%,10)
=1 000×0.385 5+100×6.144 6
≈1 000(元)
A公司的債券利率仍然合理,則可以采用平價發行。
2.資本市場上的利率有較大幅度的上升,達到12%,
債券的發行價格
=1 000×(P/F,12%,10)+1 000×10%×(P/A,12%,10)
=1 000×0.322+100×5.650 2
=887.02(元)
A公司應該采用折價發行,公司按照887.02元的價格出售債券,投資者按此價格購買債券,可獲得12%的報酬率。
3.資本市場上的利率有較大幅度的下降,達到8%,
債券的發行價格
=1 000×(P/F,8%,10)+1 000×10%×(P/A,8%,10)
=1 000×0.463 2+100×6.710 1
=1 134.21(元)
A公司應該采用溢價發行,投資者按照1 134.21元價格買入A公司面值為1 000元的債券可獲得8%的報酬。
發行債券——債券籌資的優缺點(領會)
· 優點:
1.資本成本低于普通股。
2.可產生財務杠桿作用。
3.保障股東的控制權。
· 缺點:
1.增加企業的財務風險。
2.限制條件較多。
(三)融資租賃——種類
· 租賃是指出租人在承租人給予一定報酬的條件下,授予承租人在約定的期限內占有和使用財產權利的一種契約行為。通常分為:
2.經營租賃
· (識記、領會)
融資租賃和經營租賃的區別
項目 融資租賃 經營租賃
租賃程序 由承租人向出租人提出正式申請,由出租人融通資本引進承租人所需設備,然后再租給承租人使用 承租人可隨時向出租人提出租賃資產要求
租賃期限 租賃期較長,一般為租賃資產壽命的75%以上 租賃期短,不涉及長期而固定的義務
合同約束 租賃合同穩定。在租期內,承租人必須連續支付租金,非經雙方同意,中途不得退租 租賃合同靈活,在合理限制條件范圍內,可以解除租賃契約
租賃期滿的資產處置 租賃期滿后,租賃資產的處置有三種方法可供選擇:將設備作價轉讓給承租人;由出租人收回;延長租期續租 租賃期滿后,租賃資產一般要歸還給出租人
租賃資產的維修保養 租賃期內,出租人一般不提供維修和保養設備方面的服務。 租賃期內,出租人提供設備保養、維修、保險等服務
· 融資租賃——直接租賃(識記)
· 直接租賃是指承租人直接從出租人那里租入所需要的資產,并支付租金。
· 直接租賃的出租人主要是制造廠商、財務公司、銀行、獨立的租賃公司等。除制造廠商外,其他出租人都是事先向制造廠商或供應商買入資產,再將資產出租給承租人。
· 通常所指的融資租賃,若不做特別說明,均是指直接租賃。
· 融資租賃——售后租回(識記)
· 公司先將其擁有的資產賣給出租人,然后再按照特定條件將其租回使用,這種取得資產的籌資方式就是售后租回。
· 從事售后租回的出租人通常是保險公司、商業銀行、專業租賃公司或投資者;承租人則是出售資產后再將其租回的公司。
· 在這種租賃形式下,出售資產的公司可以得到相當于資產售價的一筆資本,同時仍然可以使用該資產。
· 融資租賃——杠桿租賃(識記)
· 杠桿租賃涉及承租人、出租人和資本出借者三方當事人。從承租人的角度來看,這種租賃與其他租賃形式并無區別,但對出租人來說是不同,出租人只出購買資產所需的部分資本(一般為20%~40%),作為自己的投資;另外以該資產作為擔保向資本出借者借入其余資本。這里的出租人既是資產的出借者,也是貸款的借入者。出租人收取的租賃費首先用于償還貸款機構的貸款本息,剩余部分是出租人的投資報酬。通常,杠桿租賃適用于金額巨大的設備租賃項目。
· 融資租賃——融資租賃租金的計算(應用)
· 租金的構成:包括設備價款和租息兩部分。
1.設備價款是租金的主要內容,它由設備的買價、運雜費和途中保險費等構成。
2.租息又可分為租賃公司的籌資成本和租賃手續費等。
籌資成本是指租賃公司為購買租賃設備所籌資本的成本,即設備租賃期間的利息。
租賃手續費包括租賃公司承辦租賃設備的營業費用和一定的盈利。租賃手續費的高低一般無固定標準,可由承租人與租賃公司協商確定。
· 租金的支付方式:
· 按支付時期的長短,可以分為年付、半年付、季付和月付等。
· 按支付租金的時點不同,可以分為先付租金和后付租金兩種。先付租金是指在期初支付;后付租金是指在期末支付。
· 按每期支付金額是否相等,可以分為等額支付和不等額支付兩種。
· 租金的計算方法:實務中,承租人與租賃公司商定的租金支付方式,大多為后付等額年金。利用等額年金法計算租金,就是運用年金現值原理計算每期應付租金。
· 某公司采用融資租賃方式于2014年10月25日從一租賃公司租入設備,設備價款為2 000萬元,租期為8年,租賃期滿后設備歸承租方所有。為了保證租賃公司完全彌補籌資成本并有一定盈利,將租賃費18%作為折現率,則該公司每年年末應支付的等額租金為:
每年年末支付的等額租金
· 融資租賃——融資租賃的優缺點(領會)
· 優點:
1.能迅速獲得所需資產。
2.融資租賃籌資限制較少。
3.稅收效應。
4.維持公司的信用能力。
5.減少固定資產陳舊過時的風險。
· 缺點:
1.資本成本較高。
2.承租人在財務困難時期,固定的租金支付會構成一項沉重的財務負擔。
三十、資本成本
· 資本成本概述
· 資本成本是公司籌集和使用資本的代價。(識記)
· 資本成本包括兩部分:
籌資費用,即公司在籌集資本過程中所支付的各種費用,包括向銀行支付的借款手續費,發行股票和債券而支付的發行費用、律師費、評估費、擔保費、廣告費等。
用資費用,即公司在使用資本過程中支付的費用,包括支付給債權人的利息和向股東分配的股利等。
· 資本成本可以用絕對數和相對數來表示。由于各公司的規模不同,資本結構不同,絕對數的表示方法往往不便于不同公司之間進行比較。為了提高可比性,資本成本通常用相對數表示。
· 個別資本成本——長期借款資本成本(應用)
長期借款資本成本包括借款利息和籌資費用。借款利息計入稅前成本費用,可以起到抵稅的作用。
分期付息、到期一次還本的長期借款資本成本的計算公式為:
式中:KL為長期借款資本成本;It為長期借款年利息;T為公司所得稅稅率;L為長期借款籌資額(借款本金);FL為長期借款籌資費用率。
分期付息、到期一次還本的長期借款資本成本的計算公式可以改為:
式中:RL為長期借款的年利率。
· 當長期借款的籌資費用(主要是借款的手續費)很小時,可以忽略不計。
· 某公司從銀行取得長期借款200萬元,年利率為10%,期限為5年,每年付息一次,到期一次還本,籌資費用率為0.1%,公司所得稅稅率為25%。則該長期借款的資本成本為:
· 個別資本成本——長期債券資本成本(應用)
· 長期債券資本成本主要是指債券利息和籌資費用。
· 債券利息的處理與長期借款利息的處理相同,應以稅后的利息作為計算依據。
· 長期債券的籌資費用包括債券申請手續費、注冊費、印刷費、推銷費等,其數額一般比較高,在計算資本成本時一般不可以省略。
· 分期付息、到期一次還本的長期債券,其資本成本的計算公式為:
· 式中:KB為長期債券資本成本;IB為長期債券年利息;T為公司所得稅稅率;B為長期債券籌資額;FB為長期債券籌資費用率。
· 個別資本成本——優先股資本成本(應用)
· 優先股股息按面值和固定的股息率確定,優先股籌資總額按發行價格確定。
· 優先股股息是以所得稅后凈利潤支付的,故不會減少公司應交所得稅。
· 優先股資本成本的計算公式為:
式中:KP為優先股資本成本;DP為優先股年股息;PP為優先股籌資額(按發行價格確定);FP為優先股籌資費用率。
· 某公司擬發行優先股,面值總額為100萬元,固定股息率為15%,籌資費用率預計為5%。該股票溢價發行,其籌資總額為150萬元,則該優先股的資本成本為:
· 個別資本成本——留存收益資本成本(應用)
· 留存收益是公司繳納所得稅后形成的,其所有權屬于股東。股東將這一部分資本留存于公司進行再投資,是期望得到與普通股等價的報酬。如果公司將留存收益用于再投資所獲得的收益率低于股東自己進行另一項風險相似的投資的收益率,公司就不應該保留這部分收益,而應將其分派給股東。因此,留存收益也有成本,只不過是一種機會成本。
· 留存收益資本成本的估算難于債務資本成本。這是因為很難對公司未來發展前景和股東對未來風險所要求的風險溢價作出準確的測定。
1.股利增長模型。股利增長模型是依照股票投資的收益率不新提高的思路計算留存收益資本成本,一般假定收益以固定的年增長率遞增。
· 采用這種方法,留存收益資本成本的計算公式為:
式中:KS為留存收益資本成本;DC為預期年股利額;PC為普通股市價;g為普通股股利年增長率。
· 某公司普通股當前每股市價為30元,估計普通股利年增長率為10%,本年每股發放股利1.5元,則:
DC=1.5×(1+10%)=1.65(元)
2.資本資產定價模型。
· 按照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留存收益資本成本的計算公式為:
KS=Rf+βj(Rm-Rf)
式中:KS為留存收益資本成本;Rf為無風險證券的利率;βj為股票j系統風險的度量;Rm為投資者對市場組合要求的收益率(即證券市場的平均收益率)。
· 某公司普通股的β值為1.2,證券市場平均收益率為15%,無風險證券利率為10%,則留存收益資本成本為:
KS=10%+1.2×(15%-10%)=16%
3.風險溢價模型。根據投資的“風險越大,要求的報酬率越高”原理,普通股股東對公司的投資風險大于債券投資者,因而會在債券投資者要求的收益率上再要求一定的風險溢價。
· 根據這個原理,留存收益資本成本的計算公式為:
KS=KB+RPC
式中:KB為債務稅后資本成本;RPC為股東比債權人承擔更大風險所要求的風險溢價。
· 個別資本成本——普通股資本成本(應用)
· 這里的普通股是指公司新發行的普通股。
· 普通股資本成本可以按照前述股利增長模型的思路計算,但需要調整發行新股時發生的籌資費用對資本成本的影響。
普通股資本成本的計算公式為:
式中:FC為普通股籌資費用率
· 某公司發行面值為1元的普通股500萬股,籌資總額為1500萬元,籌資費用率為4%,已知本年每股股利為0.25元,以后各年按5%的比率增長,則:
DC=500×0.25×(1+5%)=131.25(元)
· 加權平均資本成本(識記、應用)
· 加權平均資本成本是以各項個別資本在公司長期資本中所占比重為權數,對個別資本成本進行加權平均確定的。
· 加權平均資本成本的計算公式為:
式中:KW為加權平均資本成本;Wi為第i種資本在長期資本中所占的權重;Ki為第i種資本的稅后資本成本;n為公司籌集長期資本的種類。
G公司共有長期資本1 000萬元,其中長期債券300萬元、優先股200萬元、普通股400萬元、留存收益100萬元,其資本成本分別為10%、13%、16%和14%。則該公司加權平均資本成本為:
三十一、經營風險和經營杠桿
(一)經營風險
經營風險是指由生產經營活動而產生的未來經營收益或者息稅前利潤的不確定性。任何公司只要從事經營活動,就必然承受不同程度的經營風險。
(二)經營杠桿
1.經營杠桿的含義(識記)
經營杠桿是指在某一固定生產經營成本存在的情況下,銷售量變動對息稅前利潤產生的作用。
由于固定成本存在而導致的息稅前利潤變動率大于產銷量變動率的杠桿效應,稱為經營杠桿。
2.經營杠桿系數的概念及計算(應用)
經營杠桿是把“雙刃劍”,不僅可以放大公司的息稅前利潤,也可以放大公司的虧損。
經營杠桿的大小用經營杠桿系數(DOL)衡量。
經營杠桿系數是指息稅前利潤變動率相對于銷售量變動率的倍數。
經營杠桿系數用公式表示為:
式中:EBIT為基期息稅前利潤,△EBIT為息稅前利潤變動額;Q為基期銷售量,△Q為銷售量的變動。
如果假定公司的成本、業務量和利潤保持線性關系,變動成本在銷售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不變,固定成本也保持穩定,則我們可以得到經營杠桿系數的簡化計算公式。
因為:EBIT=Q(P-Vc)-FC
△EBIT=△Q(P-Vc)
式中:P為銷售單價;S為銷售額;Vc為單位變動成本;VC為變動成本總額;FC為固定成本總額。
注意:經營杠桿系數的定義公式和簡化計算公式均是建立在假設產量等于銷量的前提下。
A和B兩個公司的有關資料如下表:
息稅前利潤計算表(簡表) 單位:萬元
項目 A公司 B公司
2014年 2015年 2014年 2015年
銷售量(萬件) 60 120 60 120
銷售收入 120 240 120 240
固定成本 20 20 50 50
單位變動成本(元) 1.5 1.5 1 1
變動成本 90 180 60 120
總成本 110 200 110 170
息稅前利潤 10 40 10 70
方法一,采用定義公式法計算。
A公司:
息稅前利潤變動率=(40-10)÷10×100%=300%
銷售量變動率=(120-60)÷60×100%=100%
經營杠桿系數=300%÷100%=3
B公司:
息稅前利潤變動率=(70-10)÷10×100%=600%
銷售量變動率=(120-60)÷60×100%=100%
經營杠桿系數=600%÷100%=6
經營杠桿系數3或6表明息稅前利潤的增長是銷售量增長的3或6倍;或表明息稅前利潤的降低是銷售量降低的3或6倍。
方法二,采用簡化公式法計算。
A公司產品的單位價格為2元,單位變動成本為1.5元,固定成本為20萬元,則當銷售量為60萬件時
當Q=120萬件時:
當Q=120萬件時:
B公司產品的單位價格為2元,單位變動成本為1元,固定成本為50萬元,則當銷售量為60萬件時:
當Q=120萬件時:
當Q=120萬件時:
采用簡化公式計算,可以更加清晰地表明在每一銷售水平上的經營杠桿系數。即銷售水平不同時,其經營杠桿所起的作用大小各不相同。
一般來說,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固定成本越高,經營杠桿系數越大,經營風險越大。
三十二、財務風險與財務杠桿
(一)財務風險
公司在存在負債和優先股籌資的情況下,應該按規定向債權人(優先股股東)支付按固定利息率(股息率)計算的利息(股息),并且按照約定的方式償還債務本金。如果公司無法支付利息(股息)和債務本金,公司將面臨一定的財務壓力。
這種由于固定性資本成本存在(包括負債利息和優先股股息)而對普通股股東收益產生的影響,稱為財務風險。財務風險通常用財務杠桿來衡量。(識記)
(二)財務杠桿
1.財務杠桿的含義(識記)
財務杠桿是指由于固定性資本成本的存在,當公司的息稅前利潤有一個較小幅度的變化時,就會引起普通股每股收益較大幅度變化的現象。
財務杠桿主要反映息稅前利潤和普通股每股收益之間的關系,用于衡量息稅前利潤變動對普通股每股收益變動的影響程度。
2.財務杠桿系數的概念及計算(應用)
只要公司存在債務利息和優先股股息,就會存在財務杠桿效應。財務杠桿效應的大小通常用財務杠桿(DFL)衡量。
財務杠桿系數是指普通股每股收益的變動率相當于息稅前利潤變動率的倍數。
按照財務杠桿系數的含義,財務杠桿系數的計算公式可表示為:
式中:DFL為財務杠桿系數;EPS為基期普通股每股收益額;△EPS為普通股每股收益額的變動額;EBIT為基期息稅前利潤;△EBIT為息稅前利潤的變動額。
根據每股收益與息稅前利潤、債務利息、優先股股利股息、所得稅稅率和普通股股數之間的關系,我們可以得到財務杠桿系數的簡化計算公式。
式中:I為債務利息;D為優先股股息;T為公司所得稅稅率。
C和D兩個公司的資本總額相等,息稅前利潤相等,息稅前利潤增長率也相等,只是資本結構不同。C公司全部資本都是普通股,D公司的資本中普通股和債務各50%。相關資料如下:
普通股每股收益計算表(簡表) 單位:元
項目 C公司 D公司
普通股發行在外股數(股) 2000 1000
普通股股本(每股面值100元) 200000 100000
債務(利息率8%) - 100000
資本總額 200000 200000
息稅前利潤 20000 20000
債務利息(利息率8%) 0 8000
稅前利潤 20000 12000
所得稅(稅率25%) 5000 3000
凈利潤 15000 9000
每股收益 7.5 9
息稅前利潤增長率 20% 20%
增長后的息稅前利潤 24000 24000
債務利息(利息率8%) - 8000
稅前利潤 24000 16000
所得稅(稅率25%) 6000 4000
凈利潤 18000 12000
每股收益 9 12
每股收益增加額 1.5 3
每股收益增長率 20% 33.33%
方法一:采用定義公式法計算。
C公司:
D公司:
在C和D兩個公司的息稅前利潤均增長20%的情況下,C公司的每股收益增加20%,而D公司增加了33.33%,這就是財務杠桿效應。
方法二:采用簡化公式法計算。
在資本總額、息稅前利潤不變的情況下,負債比率越高,財務杠桿系數越大,財務風險也越大,公司預期的每股收益也會越高。
三十三、復合杠桿
經營杠桿是通過擴大銷售規模來影響息稅前利潤,而財務杠桿是通過擴大息稅前利潤來影響每股收益。如果兩個杠桿共同起作用,那么銷售規模稍有變動就會使每股收益產生更大的變動,這就是復合杠桿作用。(識記)
不同的公司,復合杠桿所起的作用大小是不完全一致的,為此,需要對復合杠桿所起的作用進行計量。對復合杠桿所起作用進行計量的最常用指標是復合杠桿系數(DCL)。
所謂復合杠桿系數,是指每股收益的變動率相當于銷售量變動率的倍數。復合杠桿系數的計算公式為:
復合杠桿系數的簡化計算公式為:
DCL=DOL×DFL
例如,E公司的經營杠桿系數為2,財務杠桿系數為1.5,則復合杠桿系數為:
DCL=2×1.5=3
三十四、資本結構的決策方法——每股收益分析法
資本結構是否合理,可以通過每股收益的變化來進行分析。當公司面臨是采用債務籌資還是權益籌資的選擇時,可以先計算兩種方式下的每股收益,然后選擇每股收益最大的籌資方案。因此,我們可以根據兩種不同籌資方案的有關資料,計算兩種資本結構下每股收益相等時的銷售水平或息稅前利潤,即每股收益無差異點。利用每股收益無差異點即可判斷在什么情況下可以采用債務籌資,在什么情況下只能采用權益籌資。(識記)
普通股每股收益的計算公式為:
式中:EPS為普通股每股收益;I為負債利息;T為公司所得稅稅率;D為優先股股息;N為發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數;S為銷售額;VC為變動成本總額;FC為固定成本總額。
在每股收益無差異點上,無論采用何種籌資方案,每股收益均是相等的。用EPS1和EPS2分別表示兩種不同資本結構下的每股收益,即EPS1=EPS2,則:
根據上述公式可以分別計算出每股收益無差別點的銷售額(S)或息稅前利潤(EBIT)。
G公司目前擁有長期資本8500萬元,其資本結構為:長期債務1000萬元,普通股7500萬元。現準備追加籌資1500萬元,有三種籌資方式可供選擇:增發普通股、增加長期債務和發行優先股。有關資料如下。
G公司目前和追加籌資后的資本結構資料表 單位:萬元
資本種類 目前資本結構 追加籌資后的資本結構
金額 比例 增發普通股 增加長期債務 發行優先股
金額 比例 金額 比例 金額 比例
長期債務 1000 12% 1000 10% 2500 25% 1000 10%
優先股 1500 15%
普通股 7500 88% 9000 90% 7500 75% 7500 75%
資本總額 8500 100% 10000 100% 10000 100% 10000 100%
其他資料:
年債務利息額 90 90 270 90
年優先股股利額 150
普通股股數(萬股) 1000 1300 1000 1000
當息稅前利潤為1600萬元時,假定公司所得稅稅率為25%,測算這三種籌資方式追加籌資后的普通股每股收益,資料如下表。
G公司預計追加籌資后的普通股每股收益測算表 單位:萬元
項目 增發普通股 增加長期債務 發行優先股
息稅前利潤 1600 1600 1600
減:長期債務利息 90 270 90
稅前利潤 1510 1330 1510
減:公司所得稅 377.5 332.5 377.5
稅后利潤 1132.5 997.5 1132.5
減:優先股股利 150
普通股可分配利潤 1132.5 997.5 982.5
普通股股數(萬股) 1300 1000 1000
普通股每股收益(元) 0.8712 0.9975 0.9825
根據測算結果可見,采用不同籌資方式追加籌資后,普通股每股收益是不相等的。在息稅前利潤為1600萬元的條件下,普通股每股收益在增發普通股時最低,每股收益為0.8712元;在增加長期債務時最高,每股收益為0.9975元;在發行優先股時居中,每股收益為0.9825元。這反映在息稅前利潤一定的條件下,不同資本結構對普通股每股收益的影響。
如果確定普通股每股收益相同時的息稅前利潤,則需要測算每股收益無差異點。
增發普通股與增加長期債務兩種增資方式下的普通股每股收益無差異點為:
EBIT=870(萬元)
增發普通股與發行優先股兩種籌資方式下的普通股每股收益無差異點為:
EBIT=956.67(萬元)
上述測算結果表明:當息稅前利潤為870萬元時,增發普通股和增加長期債務籌資的每股收益相等;同樣道理,當息稅前利潤為956.67萬元時,增發普通股和發行優先股籌資的每股收益相等。
上述每股收益無差異點分析的結果可用圖來表示。
每股收益無差異點分析圖直觀地說明了無差異點的含義。增發普通股和增加長期債務的每股收益無差異點870萬元的含義是:預期EBIT低于870萬元時,應采用普通股籌資方式;高于870萬元時,應采用長期債務籌資方式。增發普通股和發行優先股的每股利潤無差異點956.67萬元的含義是:預期EBIT低于956.67 萬元時,應采用普通股籌資方式;高于956.67萬元時,應采用優先股籌資方式。綜上所述,當預期EBIT低于870萬元時,首選的籌資方式是發行普通股,其次是舉借長期債務,最后才是發行優先股;當預期EBIT在870萬元和956.67萬元之間時,首選的籌資方式是舉借長期債務,其次是發行普通股,最后是發行優先股;當預期EBIT超過956.67萬元時,首選的籌資方式是舉借長期債務,其次是發行優先股,最后是發行普通股。
三十五、債券投資估價
(一)
一般來講,投資者購買債券基本都能夠按債券的票面利率定期獲取利息并到期收回債券面值。因此,債券投資的估價就是計算債券在未來期間獲取的利息和到期收回的面值的現值之和。(識記)
根據利息的支付方式不同,債券投資的估價模型可分為以下幾種。(應用)
(二)分期計息,到期一次還本債券的估價模型
典型的債券是固定利率、每年計算并收到利息、到期收回本金。其估價模型是:
式中:V為債券價值;I為每年利息;r為市場利率(或投資者要求的收益率);M為到期的本金(債券面值);n為債券到期前的年數。
L公司于2014年6月1日發行面值為1000元的債券,票面利率為8%,每年6月1日計算并支付一次利息,并于5年后的6月1日到期。投資者要求的收益率為10%,則該債券的價值為:
該債券的價值是924.16元,如果不考慮其他因素,這種債券的價格只有等于或低于924.16元時,投資者才會購買。
某一公司債券的面值為1000元,票面利率為12%,期限5年,每半年計息一次,當前市場利率為10%。則該債券估價過程如下:
票面利率為12%,半年利率=12%÷2=6%;計息期數=2×5=10;市場利率為10%,半年利率=10%÷2=5%。
根據債券估價模型,該債券的價值為:
V=1000×6%×(P/A,5%,10)+1000×(P/F,5%,10)
=60×7.7217+1000×0.6139
=1077.2(元)
(三)到期一次還本付息債券的估價模型
對于該類債券來說,債券的利息隨本金一同在債券到期日收回。其估價模型為:
式中:F為到期本利和;其他字母含義同前。
有一種到期一次還本付息的公司債券,面值為1000元,票面利率為12%,單利計息,期限5年,投資者要求的收益率為10%。則該債券的價值為:
=(1000+1000×12%×5)(P/F,10%,5)
=1600×0.6209
=993.44(元)
該債券的價值是993.44元,如果不考慮其他因素,當債券的市場價格等于或低于993.44元時,投資者才會購買。
三十六、債券投資風險(識記)
債券投資的風險主要有:違約風險、利率風險、購買力風險、變現力風險、再投資風險等。
三十七、債券投資的優缺點
(一)債券投資的優點(領會)
(1)本金安全性高。與股票相比,債券投資風險比較小。政府發行的債券有國家財力作后盾,其本金的安全性非常高,通常視為無風險證券。公司債券的持有者擁有優先求償權,即當公司破產時,優先于股東分得公司資產,因此,本金損失的可能性相對較小。
(2)收入穩定性強。債券票面一般都標有固定利息率,債券的發行人有按時支付利息的法定義務。因此,在正常情況下,投資于債券能獲得比較穩定的利息收入。
(3)市場流動性好。許多債券都具有較好的流動性。政府及大公司發行的債券一般都可在金融市場上迅速出售,流動性很好。
(二)債券投資的缺點(領會)
(1)購買力風險較大。債券的面值和利息率在發行時就已確定,如果投資期間的通貨膨脹率比較高,則本金和利息的購買力將受到不同程度的侵蝕,在通貨膨脹率非常高時,投資者雖然名義上有收益,但實際上有損失。
(2)沒有經營管理權。投資于債券只是獲得收益的一種手段,投資者無權對債券發行單位施以影響和控制。
三十八、股票投資估價
(一)
股票的價值(內在價值)是由股票帶來的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決定的。股票給持有者帶來的未來現金流入包括兩部分:股利收入和出售時的價格。股票的價值由一系列股利和將來出售股票時價格的貼現值構成。(識記)
(二)股票估價的基本模型(應用)
通常情況下,投資者投資于股票,不僅希望得到現金股利收入,還希望在未來出售股票時從股票的價格上漲中得到好處。其估價模型為:
式中:V0為股票內在價值;Vn為未來出售時預計的股票價格;Rs為股東要求的收益率;Dn為第n年現金股利;n為預計持有的股票期數。
M公司擬購買A公司發行的股票,預計每年可獲現金股利依次為10元、5元、20元,3年后股票出售的預計售價是300元,股東要求的收益率是10%,則該股票的內在價值為:
V0=10×(P/F,10%,1)+5×(P/F,10%,2)+20×(P/F,10%,3)+300×(P/F,10%,3)
=10×0.9091+5×0.8264+320×0.7513
=253.64(元)
該股票內在價值為253.64元,如當前該股票的市場價格等于或低于其內在價值,該公司可以購入。
(三)股利零增長型股票的估價模型(應用)
股利零增長模型是假設未來現金股利保持固定金額,即D0=D1=D2=D3=…=Dn,股東永久性持有股票,即中途不轉讓出售。則股票估價模型為:
N公司擬購買股票,預計該股票未來每股現金股利為2元,且打算長期持有,股東要求的收益率是10%,則該股票的內在價值為:
(四)股利固定增長型股票的估價模型(應用)
大多數公司的股利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不斷增長的。此時股票的估價就非常困難,只能計算股票價值的近似數。股東預計長期持有,股利固定增長型股票的估價模型為:
式中:g為股利預計增長率。
N公司擬購買股票,該股票每股現金股利為1元,預計每年以2%的增長率增長,股東要求的收益率為10%,則該股票的內在價值為:
(五)股利分階段增長型股票的估價模型(應用)
一個公司不可能一開始就處于穩定增長或永遠處于勻速增長狀態。公司的發展過程必然是不規則的,有較好的投資機會時,公司會快速增長;一旦步入成熟期,其發展就比較穩定。只有分段計算現金股利的增長情況,才能確定其股票的價值。該類型股票的估價模型為:
式中:n為快速增長的年限;g1為快速增長率;g2為正常增長率。
M公司股票每股發放現金股利1元,預期從今年起股利將以20%的速度增長3年,然后其增長率降至正常水平,為5%,股東要求的收益率為15%。計算公司股票的內在價值。
(1)計算快速增長期間現金股利的現值。如下表所示。
快速增長期間現金股利的現值
年份 現金股利(元) (P/F,15%,n) 現金股利現值(元)
1 1×(1+20%) 0.8696 1.0435
2 1×(1+20%)2 0.7561 1.0888
3 1×(1+20%)3 0.6575 1.1362
合計 3.2685
(2)計算正常增長率期間現金股利的現值
公司從第4年開始,現金股利進入正常增長階段,其現值可以用正常增長模型進行估計。正常增長期間的股利折現到第3年年末的現值為:
將第3年年末現值折現到零時點的現值為:
(3)計算股票內在價值。
V0=3.2685+7.844=11.11(元)
三十九、股票投資期望收益率(識記)
如果股票價格是公平的市場價格,則股票投資的期望收益率就等于股東要求的收益率。根據股利固定增長型股票的估價模型,可知:
把公式移項整理,計算RS,可以得到:
股票投資的收益率包括兩部分:一是股利收益率,它是根據預期現金股利除以當前股價計算出來的;二是現金股利增長(g),它可以根據公司的可持續增長率估計。股票價值(V0)股票市場形成的價格,只要能預計下一年的現金股利,就可估計出股票的預期收益率。
四十、股票投資的優缺點
(一)股票投資的優點(領會)
股票投資是一種具有挑戰性的投資,收益和風險都比較高。其優點主要有:
(1)投資收益高。普通股的價格雖然變動頻繁,但從長期看,優質股票的價格總是上漲的居多,只要選擇得當,就能取得優厚的投資收益。
(2)購買力風險低。普通股的股利不固定,當通貨膨脹率比較高時,由于物價普遍上漲,股份公司盈利增加,股利的支付也隨之增加。因此,與固定收益證券相比,普通股可以有效地降低購買力風險。
(3)擁有經營控制權。普通股股東是股份公司的所有者,有權監督和管理公司。因此,欲控制某家公司,最好是收購這家公司的股票。
(二)股票投資的缺點(領會)
股票投資的缺點主要是風險大,其原因是:
(1)求償權居后。普通股對公司盈利和剩余資產的求償權均居于最后。公司破產時,股東原來的投資可能得不到全額補償,甚至一無所有。
(2)價格不穩定。普通股的價格受眾多因素影響,很不穩定。政治因素、經濟因素、投資者心理因素、公司的盈利情況和風險情況都會影響股票價格,這會使股票投資具有較高的風險。
(3)股利收入不穩定。普通股股利的多少,視公司經營狀況和財務狀況而定,其有無、多寡均無法律上的保證,其收入的風險也遠遠大于固定收益證券。
四十一、項目投資的概念及特點(識記)(領會)
項目投資是指以特定項目為對象,對公司內部各種生產經營資產的長期投資行為。項目投資的目的是保障公司生產經營過程的連續和生產規模的擴大。
(1)項目投資的回收時間長。項目投資的資金回收通常需要幾年甚至十幾年,同時對公司的生產經營活動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因此,項目投資決策一經做出,便會在較長時間內影響公司的經營活動。
(2)項目投資的變現能力較差。項目投資受到期限、費用、質量和功能等條件的限制,它要在預定的期限里、規定的限額內和一定的質量標準下完成,因而是對具有特定功能投資對象的投資。由于投資的針對性強,故出售困難,變現能力較差。
(3)項目投資的資金占用數量相對穩定。項目投資一經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在資金占用數量上便保持相對穩定,而不像流動資產投資那樣經常變動。
(4)項目投資的實物形態與價值形態可以分離。項目投資中的固定資產投資部分將隨著固定資產的磨損,其價值以折舊的形式脫離其實物形態,轉化為積累資金,而其余部分仍存在于實物形態中。在使用年限內,保留在固定資產實物形態上的價值逐年減少,而脫離實物形態轉化為積累資金的部分逐年增加。直到固定資產報廢,用其積累資金進行補償后,實現實物的更新。
四十三、項目投資的分類
按項目投資的作用,可分為新設投資、維持性投資和擴大規模投資。
新設投資是指對新建立公司所進行的投資,包括對生產經營資產和非生產經營資產所進行的投資。
維持性投資是指為了更新生產經營過程中已經老化的物質資源、人力資源及其他資源所進行的投資。
擴大規模投資是指為了擴大公司現有的生產經營規模所需要的條件而進行的投資。
按項目投資對公司前途的影響,可分為戰術性投資和戰略性投資兩大類。
戰術性投資是指涉及公司局部影響的投資,如為改善工作環境而進行的投資、為提高公司研發能力而進行的投資等。
戰略性投資是指對公司全局有重大影響的投資,如開拓市場、轉產、改變公司的發展方向等。
按項目投資之間的從屬關系,可分為獨立投資和互斥投資兩大類。
獨立投資是指一個項目投資的接受與拒絕并不影響另一個項目投資的選擇,即兩個項目在經濟上是獨立的。
互斥投資是指在幾個備選的項目投資中選擇某一個項目,就必須放棄另外一個項目,即項目之間是相互排斥的。
按項目投資后現金流量的分布特征,可分為常規投資和非常規投資。
常規投資也稱正常投資,是指在前期初始投資形成現金流出后,以后各期均是現金凈流入,即現金凈流出與現金凈流入的轉換只有一次。
非常規投資也稱非正常投資,是指在前期初始投資形成現金流出后,以后各期既有現金凈流入,也有現金凈流出,即現金凈流出與現金凈流入的轉換在兩次及以上。
四十四、現金流量的概念(識記)
項目投資決策中的現金流量包括現金流出量、現金流入量和現金凈流量三個具體的概念。現金流量是指一個項目引起的公司現金收入和現金支出增加的數量。這里的現金是廣義的現金,它既包括各種貨幣資本,又包括需要投入的公司現有的非貨幣資源的變現價值。例如,在一個設備更新決策中,現金流量就包含原有舊設備的變現價值,而不是其賬面價值。
(一)現金流出量
現金流出量是指一個項目投資方案所引起的公司現金支出的增加額。包括在固定資產上的投資、墊支的營運資本、付現成本、各項稅款、其他現金流出等。(識記)
例如,公司增加一個新項目,則該項目通常會引起以下現金流出:
(1)項目的直接投資支出。項目的直接投資支出實質是因項目形成生產能力而發生的各種現金支出,包括購建固定資產的價款支出以及運輸、安裝、調試等方面的支出。
(2)墊支的營運資本。墊支的營運資本是指項目開始運營并形成生產能力后,由于公司的生產能力擴大,從而會引起營運資本的需求量增加,因此,增加的營運資本也就成為該項目投資的一項現金流出。
(3)付現成本。付現成本是指項目運營后引起的需要使用現金支付的成本,即公司在經營期內為滿足正常生產經營而動用現金支付的成本費用。例如外購原材料、燃料、動力的費用以及工資、修理費和其他費用。
(二)現金流入量
現金流入量是指一個項目投資方案所引起的公司現金收入的增加額。(識記)
具體包括:
(1)營業現金流入。營業現金流入是指項目投資建成投產后,通過生產經營活動而取得的營業收入。
(2)凈殘值收入。凈殘值收入是指投資項目結束后,回收的固定資產報廢或出售時的變價收入扣除清理費用后的凈收入。
(3)墊支營運資本的收回。在項目終結時,公司將墊付的營運資本收回,因此應將其作為該方案的一項現金流入。
(三)現金凈流量
現金凈流量是指一定期間現金流入量與現金流出量的差額。這里所說的“一定期間”,有時是指一年內,有時是指投資項目持續的整個年限內。現金流入量大于現金流出量時,現金凈流量為正值;反之,現金凈流量為負值。
現金凈流量=現金流入量-現金流出量(識記)
四十五、現金流量的分析(應用)
項目投資現金流量分析涉及項目的整個計算期,即從項目投資開始到項目結束的各個階段:第一階段(初始階段)即建設期所發生的現金流量;第二階段(經營期)即正常經營階段所發生的現金流量;第三階段(終結階段)即在經營期終結點,項目結束時發生的現金流量。
(一)建設期現金流量
建設期現金流量是指初始投資階段發生的現金流量,一般包括如下幾個部分:
(1)在固定資產上的投資。包括固定資產的購入或建造成本、運輸成本和安裝成本等。在一個繼續使用舊設備的投資方案中,舊設備的變現價值就是在固定資產上的投資,也屬于一項現金流出。
(2)墊支的營運資本。墊支的營運資本就是增加的流動資產與增加的流動負債的差額。即為了配合項目投資,在原營運資本的基礎上所增加的與固定資產相配套的營運資本投資支出,包括對材料、在產品、產成品和現金等流動資產的投資以及增加的流動負債。
(3)其他投資費用。是指與固定資產投資有關的職工培訓費、談判費、注冊費用等不屬于上述兩項的其他投資費用。
(4)原有固定資產的變現收入。變現收入是指在進行固定資產更新決策時,由于新購建固定資產而使原有固定資產淘汰出售的收入。此時,原有固定資產變賣所得的現金收入視為現金流入。然而當舊設備繼續使用時,舊設備的變現收入則是一項現金流出。
(二)經營期現金流量(識記)
經營期現金流量是指項目在正常經營期內由于生產經營所帶來的現金流入和現金流出的數量。這種現金流量一般以年為單位進行計算。相關計算公式為:
營業現金凈流量(NCF)=營業收入-付現成本-所得稅
或 營業現金凈流量(NCF)=稅后經營凈利潤+折舊
營業現金凈流量(NCF)=(營業收入-付現成本)×(1-所得稅稅率)+折舊×所得稅稅率
其中:付現成本=營業成本-折舊
(三)終結點現金流量
終結點現金流量是指投資項目結束時固定資產變賣或停止使用所發生的現金流量,主要包括:
(1)固定資產的殘值收入或變價收入。
(2)原墊支營運資本的收回。在項目結束時,將收回墊支的營運資本視為項目投資方案的一項現金流入。
(3)在清理固定資產時發生的其他現金流出。
四十六、非折現現金流量指標
(一)非折現現金流量指標——投資回收期
投資回收期(PP)是指通過項目的現金凈流量來收回初始投資的現金所需要的時間,一般以年為單位。(識記)
1.投資回收期的計算步驟(應用)
投資回收期的計算,因每年營業現金凈流量是否相等而有所不同。
(1)若每年營業現金凈流量相等,則投資回收期的計算公式為:投資回收期=初始投資額÷年現金凈流量
(2)若每年營業現金凈流量不相等,則投資回收期的計算要根據每年年末尚未收回的投資額加以確定。其計算公式為:
【例1】B公司一個投資項目的現金凈流量如下表所示,計算該項目的投資回收期。
現金凈流量表 單位:元
年份 0 1 2 3 4 5 6
現金凈流量 -225000 39800 50110 67130 62760 78980 80000
累計現金凈流量 -225000 -185200 -135090 -67960 -5200 73780 153780
投資回收期=5-1+5200÷78980=4.07(年)
2.投資回收期的決策規則
利用投資回收期進行項目評價的規則是:當投資回收期小于基準回收期(由公司自行確定或根據行業標準確定)時,可接受該現目;反之,則應放棄。在實務分析中,如果沒有建設期的話,一般認為投資回收期小于項目經營期一半時方為可行。
3.投資回收期的優缺點
投資回收期計算簡單,反映直觀,但存在一定缺陷,主要表現在:
(1)沒有考慮貨幣的時間價值。這顯然是不科學的。為了克服這一缺點,往往需要計算折現回收期(也稱為動態回收期)。
沿用例1,折現率為10%,則該項目折現現金流量如下圖所示。
折現現金流量表 單位:元
年份 0 1 2 3 4 5 6
現金凈流量 -225000 39800 50110 67130 62760 78980 80000
當年現值 -225000 36182 41411 50435 42865 49039 45160
累計現值 -225000 -188818 -147407 -96972 -54107 -5068 40092
折現回收期=6-1+5068÷45160=5.11(年)
折現回收期要長于非折現回收期,因為考慮了貨幣的時間價值,故更符合項目回收的實際情況。
(2)該法只考慮回收期以前各期的現金流量,將投資回收以后的現金流量截斷了,完全忽略了投資回收以后的經濟效益,不利于反映項目全部期間的實際狀況。
(二)非折現現金流量指標——會計平均收益率
會計平均收益率(ARR)是評價投資項目優劣的一個靜態指標,是指投資項目年平均收益與該項目平均投資額的比率。其計算公式為:(識記)
“年平均收益”可按項目投產后各年收益的簡單平均計算,“項目平均投資額”是指固定資產投資賬面價值的平均數,在直線折舊法下,平均投資額等于投資總額的一半。為了全面反映項目的投資報酬,也可將流動資本投資額包括在項目總投資額中。
假設例1中的項目壽命為6年,采用直線法計提折舊,不考慮殘值。根據下表計算如下:
年份 0 1 2 3 4 5 6
現金凈流量 -225000 39800 50110 67130 62760 78980 80000
當年現值 -225000 36182 41411 50435 42865 49039 45160
累計現值 -225000 -188818 -147407 -96972 -54107 -5068 40092
會計平均收益率的決策規則是:如果會計平均收益率大于基準會計收益率(通常由公司自行確定或根據行業標準確定則應接受;反之,則應放棄。在多個互斥方案的選擇中,則應選擇會計收益率最高的項目。
會計平均收益率的優點是簡明、易懂、易算,但會計平均收益率是按照投資項目賬面價值計算的,當投資項目存在機會成本時,其判斷結果與凈現值等標準差異很大,有時甚至得出相反的結論,影響投資決策的正確性。
四十七、折現現金流量指標
(一)折現現金流量指標——凈現值(識記)
凈現值(NPV)是指投資項目投入使用后的現金凈流量按資本成本或公司要求達到的報酬率折算為現值,再減去初始投資后的余額。其計算公式為:
式中:NPV為凈現值;NCFt為第t年項目的現金凈流量;n為項目的年限;i為資本成本(或折現率)。
1.凈現值的計算步驟(應用)
(1)計算每年營業現金凈流量
(2)計算未來現金流量的總現值
(3)計算凈現值
【例2】A公司的資本成本為10%,有三個投資方案,各方案年現金凈流量數據如下表所示。
現金凈流量數據表 單位:元
年份 方案1 方案2 方案3
0 -20000 -9000 -12000
1 11800 1200 4600
2 13240 6000 4600
3 6000 4600
各方案的凈現值為:
NPV1=(11800×0.9091+13240×0.8264)-20000=1669(元)
NPV2=(1200×0.9091+6000×0.8264+6000×0.7513)-9000=1557(元)
NPV3=4600×2.487-12000=-560(元)
方案1和方案2的凈現值為正數,說明兩個項目的投資報酬率均超過10%,可以接受。方案3的凈現值小于零,說明該項目投資報酬率達不到10%,應予以放棄。
影響項目凈現值大小的因素有兩個:項目的現金流量、資本成本或投資最低報酬率。前者與現值大小成同方向變化,后者與現值大小成反方向變化。
2.凈現值的決策規則
凈現值的決策規則是:如果在一組獨立備選方案中進行選擇,凈現值大于零表示收益彌補成本后仍有利潤,可以采納;凈現值小于零,表明其收益不足以彌補成本,不能采納。若對一組互斥方案進行選擇,則應采納凈現值最大的方案。
3.凈現值的優缺點
凈現值的優點是:凈現值指標考慮了項目整個壽命周期的各年現金流量的現時價值,反映了投資項目的可獲收益,在理論上較為完善。
凈現值的缺點是:
(1)不能動態反映項目的實際收益率。
(2)當各方案投資額不等時,無法確定方案的優劣。例如方案1和方案2都可行,但由于兩者的原始投資額不同,所以不能用凈現值法比較優劣,也就是說,雖然方案1的凈現值大于方案2的凈現值,但不能得出方案1優于方案2的結論。
(3)當各方案的經濟壽命不等時,用凈現值難以進行評價。
(4)凈現值的大小取決于折現率,而折現率的確定較為困難。
(二)折現現金流量指標——現值指數(識記)
現值指數(PI)是未來現金凈流量的總現值與初始投資額現值的比率,亦稱為現值比率、獲利指數等。其計算公式為:
1.現值指數的計算步驟(應用)
(1)計算未來現金凈流量的總現值
(2)計算現值指數,即根據未來現金凈流量的總現值與初始投資額現值之比計算現值指數。
【例3】沿用【例2】A公司的資本成本為10%,有三個投資方案,各方案年現金凈流量數據如下表所示。
現金凈流量數據表 單位:元
年份 方案1 方案2 方案3
0 -20000 -9000 -12000
1 11800 1200 4600
2 13240 6000 4600
3 6000 4600
PI1=21669÷20000=1.08
PI2=10557÷9000=1.17
PI3=11440÷12000=0.95
2.現值指數的決策規則
根據現值指數指標進行項目選擇的決策規則是:接受現值指數大于1的項目,放棄現值指數小于1的項目。在有多個互斥方案的選擇決策中,選擇現值指數最大的項目。
3.現值指數的優缺點
現值指數的優點是:可以進行獨立投資項目獲利能力的比較,能夠真實地反映項目的盈虧程度,由于現值指數是用相對數來表示,故有利于在初始投資額不同的投資方案之間進行對比。
現值指數的缺點是:現值指數只代表獲得收益的能力,而不代表實際可以獲得的財富,它忽略了互斥項目之間投資規模上的差異,所以在多個互斥項目的選擇中,可能會得到錯誤的結論。
(三)折現現金流量指標——內含報酬率(識記)
內含報酬率(IRR)是指能夠使未來現金流入量的現值等于現金流出量現值的折現率,或者說是使投資項目凈現值為零的折現率。內含報酬率通常也稱為內部收益率。其計算公式為:
式中:NCFt為第t年項目的現金凈流量。
四十八、固定資產更新決策(識記)
(一)固定資產更新決策——新舊設備使用壽命相同的情況
公司在進行新舊設備更新比較時,可以用差額現金流量進行分析。
【例5】D公司考慮用一臺新的、效率更高的設備來代替舊設備,以減少成本,增加收益。舊設備原購置成本為40000元,已使用5年,估計還可使用5年,已提取折舊20000元,假定使用后無殘值,如果現在銷售可獲得價款20000元,使用該設備每年可獲得收入50000元,每年付現成本為30000元。新設備的購置成本為60000元,估計可使用5年,期滿有殘值10000元,使用新設備每年收入可達80000元,每年付現成本為40000元。假設該公司的資本成本為10%,公司所得稅稅率為25%,并均采用直線法計提折舊。試做出該公司是繼續使用舊設備還是對其進行更新的決策。
(1)分別計算初始投資與折舊的現金流量的差額。
初始投資=新設備購置成本-舊設備變現價格=60000-20000=40000(元)
△年折舊額=新設備年折舊額-舊設備年折舊額
(2)列表比較兩個方案各年現金流量的差額。
投資項目的年營業現金凈流量差額 單位:元
項目 第1~5年
△銷售收入① 30000
△付現成本② 10000
△折舊額③ 6000
△稅前凈利④=①-②-③ 14000
△所得稅⑤=④×25% 3500
△稅后凈利⑥=④-⑤ 10500
△營業現金凈流量⑦=⑥+③=①-②-⑤ 16500
(3)比較兩個方案現金流量的差額。
投資項目的年現金凈流量差額 單位:元
項目 第0年 第1年 第2年 第3年 第4年 第5年
△初始投資 -40000
△營業現金凈流量 16500 16500 16500 16500 16500
△終結現金流量 10000
△現金流量 -40000 16500 16500 16500 16500 26500
(4)計算現金流量差額的凈現值。
通過計算可以看出:投資項目更新后,有凈現值28757.20元,故應進行更新。本題也可通過分別計算兩個方案的凈現值來比較,得出的結論一樣。
(二)固定資產更新決策——新舊設備使用壽命不等的情況
當新舊設備是不同的壽命期時,一般情況下,壽命期越長,能給公司帶來的未來現金流量越多,凈現值也就越大,所以容易得出壽命期越長項目越好的不正確結論。
為了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能做出正確的決策,可以采取的方法有兩種,即年均成本法和最小公倍壽命法。
1.直接使用凈現值法
【例6】現有舊設備A和新設備B,其每年現金流出量的情況如下表所示。做出是否更新的決策。
兩個不同壽命期項目的年現金凈流出量分布 單位:元
年末 0 1 2 3
舊設備 10000 1000 1200 1500
新設備 9000 1000 1200
取折現率為10%,那么舊設備的成本現值為:
P(舊)=10000+1000×(P/F,10%,1)+1200×(P/F,10%,2)+1500×(P/F,10%,3)
=10000+909.1+991.68+1126.95
=13027.73(元)
新設備的成本現值為:
P(新)=9000+1000×(P/F,10%,1)+1200×(P/F,10%,2)
=9000+909.1+991.68
=10900.78(元)
從它們的成本現值可以看出,舊設備的成本現值大于新設備的成本現值,應該是購買新設備更可取,但是新設備的使用年限只有2年,而舊設備的使用年限是3年,所以只是絕對地比較它們的成本現值大小是不行的。可以采取年均成本法和最小公倍壽命法得出正確的結論。
2.年均成本法(識記)
年均成本法就是把投資項目在壽命周期內總的成本現值轉化為每年的平均成本,并進行比較的方法。
年均成本的計算公式是:
(應用)
沿用例6的資料,計算出舊設備的成本現值為13027.73元,新設備的成本現值為10900.78元。
舊設備的年均成本=P÷(P/A,10%,3)=13027.73÷2.4869=5238.54(元)
新設備的年均成本=P÷(P/A,10%,2)=10900.78÷1.7355=6281.06(元)
年均成本與成本現值的比較 單位:元
年末 0 1 2 3 成本現值
舊設備 年現金流量 10000 1000 1200 1500 13027.73
年平均成本 5238.54 5238.54 5238.54 13027.73
新設備 年現金流量 9000 1000 1200 10900.78
年平均成本 6281.06 6281.06 10900.78
由于舊設備的年均成本低于新設備的,所以應該選擇保留舊設備,于是得到了與直接使用凈現值法相反的結論。所以對于壽命期不等的項目或方案,應選擇年均成本最低的。
3.最小公倍壽命法(識記)
最小公倍壽命法又稱項目復制法,是將兩個方案使用壽命的最小公倍數作為比較期間,并假設兩個方案在這個比較期間內進行多次重復投資,將各自多次投資的凈現值進行比較的分析方法。
沿用例6的資料,舊設備使用年限3年,新設備使用年限2年,兩種設備壽命的最小公倍數是6年,在這6年中,舊設備的投資項目可以進行2次,新設備的投資項目可以進行3次。
所以,6年內,舊設備成本現值是:
P(舊)=13027.73+13027.73×(P/F,10%,3)=22815.46(元)
新設備成本現值P:
P(新)=10900.78+10900.78×(P/F,10%,2)+10900.78×(P/F,10%,4)=27354.42(元)
所以,在將兩個方案使用壽命的最小公倍數作為比較期間時,選擇成本現值最低的方案,即保留舊設備。
四十九、新建項目投資決策(領會)
新建項目投資決策的關鍵是分析項目的現金流量。新建項目一般在初始投資時會涉及固定資產投資、營運資本的墊支。由于新建項目通常會增加公司的生產能力,因此在經營期間內,需要分析由于項目的實施而增加的現金流入與現金流出,計算營業現金凈流量。投資項目結束時還要分析固定資產變賣或停止使用所發生的相關現金流量以及營運資本的收回。在估算出新建項目的現金流量后,計算投資決策的相關評價指標,進而判斷項目的財務可行性。
【例7】E公司計劃增添一條生產線,以擴充生產能力。該生產線預計投資750000元,估計使用壽命為5年,采用直線法計提折舊,預計凈殘值為30000元。生產線投入使用后,每年增加營業收入1400000元,增加付現成本1050000元,項目投入運營時,需要墊支營運資本250000元。公司使用的所得稅稅率為25%,該項目要求的最低報酬率為12%。計算該項目的凈現值并判斷其可行性。
(1)計算該生產線的年折舊費。
(2)計算該項目的現金流量。
建設期現金流量(NCF0)=-750000-250000=-1000000(元)
營業現金凈流量(NCF1~5)=(1400000-1050000)×(1-25%)+144000×25%=298500(元)
項目終結現金流量=250000+30000=280000(元)
(3)計算項目的凈現值。
凈現值(NPV)=-1000000+298500×(P/A,12%,5)+280000×(P/F,12%,5)
=-1000000+298500×3.6048+280000×0.5674
=234904.8(元)
因為該項目的凈現值大于零,所以該投資項目可行。
五十、營運資本決策的原則
1.對風險和收益進行適當的權衡
2.重視營運資本的合理配置
3.加速營運資本周轉,提高資本的利用效果
營運資本的周轉是從現金開始到現金結束,所以又稱現金周轉期。它大致包括如下三個方面:(識記)
(1)存貨周轉期,是指將原材料轉化成產成品并出售所需要的時間。
(2)應收賬款周轉期,是指將應收賬款轉換為現金所需要的時間,即從產品銷售到收回現金的期間。
(3)應付賬款周轉期,是指從原材料采購開始到現金支出之間所用的時間。
營運資本周轉期=現金周轉期=存貨周轉期+應收賬款周轉期-應付賬款周轉期 (識記)
若要加速營運資本的周轉,就應縮短營運資本周轉期,通常可以采用以下途徑:
(1)縮短存貨周轉期;(2)縮短應收賬款周轉期;(3)延長應付賬款周轉期。
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加速營運資本的周轉,也就相應地提高了資本的利用效果。
二、營運資本投資決策
可供公司選擇的流動資產投資策略可歸納為以下三種。
1.寬松型流動資產投資策略(策略A)(識記)
寬松型流動資產投資策略要求在銷售水平一定的情況下,保持較多的流動資產投資。
特點:投資收益率低,風險小。
不愿冒險、偏好安全的財務經理都喜歡采用該策略。
2.適中型流動資產投資策略(策略B)(識記)
適中型流動資產投資策略要求在銷售水平一定的情況下,保持適中的流動資產投資,既不過高也不過低,流入的現金恰好滿足支付的需要,存貨也恰好滿足生產和銷售所需。
特點:收益和風險平衡。
當公司能夠比較準確地預測出未來的經濟狀況時,可以采取該策略。
3.緊縮型流動資產投資策略(策略C)(識記)
緊縮型流動資產投資策略要求在銷售水平一定的情況下,保持較低的流動資產投資。
特點:收益高,風險大。
敢于冒險、偏好收益的財務經理一般都采用該策略。
五十一、現金持有動機(領會)
公司持有一定數量的現金,主要是為了滿足交易性需求、預防性需求和投機性需求。
交易性需求是指滿足公司日常現金開支的需求。
預防性需求是指公司為了預防意外事項的發生而保存一部分現金的需求。
投機性需求是指持有現金以便抓住有利可圖的潛在投資機會,從中獲得收益。
五十二、現金持有量決策
應用較為廣泛的現金持有量決策方法包括成本分析模型、存貨模型、米勒一奧爾模型、現金周轉模型和因素分析模型。(應用)
現金持有量決策——成本分析模型
成本分析模型是通過分析持有現金的成本,進而求得使總成本最低的現金持有量,以此作為最佳的現金持有量。
公司持有現金的有關成本包括以下三種:
(1)機會成本。是公司占用現金的代價,即公司由于持有一定數量的現金,從而必然要放棄將其用于其他投資機會而可能獲得的收益。機會成本與現金持有量成正比,兩者的關系為:
機會成本=現金持有量×有價證券利息率(識記)
(2)管理成本。是公司因為持有現金而發生的管理費用,如現金管理人員的工資、安全措施費用等。現金的管理成本是一種固定費用,與現金持有量之間無明顯的比例關系。
(3)短缺成本。是公司由于現金持有不足,不能滿足業務開支所需而蒙受的損失。短缺成本與現金持有量成反比,一般可根據估計損失額確認。
五十三、應收賬款的功能與成本——功能(識記)
應收賬款的功能是指它在生產經營中的作用。應收賬款的功能包括:
(1)增加銷售。
(2)減少存貨。
應收賬款的功能與成本——成本(識記)
(1)應收賬款的機會成本。
由于投放在應收賬款而放棄其他投資所帶來的收益,即為應收賬款的機會成本。
應收賬款平均占用資本=應收賬款平均余額×變動成本率
式中:全年按照360天計算;平均收現期是各種收現期的加權平均數。
(2)應收賬款的管理成本。
應收賬款的管理成本主要是指在進行應收賬款管理時所增加的費用。主要包括調查顧客信用情況的費用、收集各種信息的費用、賬簿的記錄費用、收賬費用、數據處理成本、相關管理人員成本等。
(3)應收賬款的壞賬成本。
在賒銷交易中,債務人由于種種原因無力償還債務,債權人就有可能無法收回應收賬款而發生損失,這種損失就是壞賬成本。企業發生的壞賬成本一般與應收賬款發生的數量成正比。
應收賬款的壞賬成本=賒銷額×預計壞賬損失率
應收賬款管理的基本目標就是在充分發揮應收賬款功能的基礎上,降低應收賬款的成本,使提供商業信用、擴大銷售所增加的收益大于相關的各項費用。
五十四、信用政策
信用政策即應收賬款的管理政策,是公司財務政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公司要管好、用好應收賬款,必須事先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信用政策主要包括信用標準、信用條件和收賬政策三部分。 (識記)
信用政策——信用標準
信用標準是公司用來衡量客戶獲得公司商業信用所應具備的基本條件,如果客戶達不到信用標準,便不能享受公司的信用或只能享受較低的信用優惠。
信用標準通常以預期的壞賬損失率作為判別標準,進而劃分信用等級。
如果公司的信用標準較嚴,只對信譽很好、壞賬損失率很低的顧客給予賒銷,則會減少壞賬損失,減少應收賬款的機會成本,但這可能不利于擴大銷售,甚至會使銷售量減少。
信用政策——信用條件
信用條件是指公司要求顧客支付賒銷款項的條件,包括信用期限、折扣期限和現金折扣。
信用期限是公司為顧客規定的最長付款時間。
折扣期限是公司為顧客規定的可享受現金折扣的付款時間。
現金折扣是公司為鼓勵客戶提前付款而給予的折扣優惠。
當公司想要通過延長信用期限來增加銷售額時,必須考慮由此帶來的應收賬款成本的增加,將改變信用期限后成本的增加與收益的增加進行比較,然后做出決策。
【例5】E公司全年計劃賒銷8000件產品,現打算將原來的30天信用期限延長到60天,預計此項措施能使賒銷增加到12000件。產品單位銷售價格為50元,產品單位變動成本為40元。相關資料如下表。
信用期限變化前后對比表
項目 n/30 n/60
銷售量(件) 8000 12000
收賬費用(元) 2000 3000
壞賬損失(元) 4000 6000
假設公司管理費用和銷售費用等并未隨產量增加而改變。公司財務部門認為,如果此項措施可行,在應收賬款上的投資至少要帶來20%的收益。假設一年按360天計算。公司延長信用期限是否可行?
在分析時,先計算延長信用期限增加的收益,然后計算增加的成本,最后根據兩者比較的結果做出判斷。
(1)增加的收益:
增加的收益=(12000-8000)×(50-40)=40000(元)
(2)增加應收賬款的機會成本:
(3)增加的收賬費用和壞賬損失:
增加的收賬費用=3000-2000=1000(元)
增加的收賬損失=6000-4000=2000(元)
(4)改變信用期限增加的稅前損益:
40000-10667-1000-2000>0
由于增加的收益大于增加的成本,所以可以延長信用期限到60天。
五十五、存貨的功能與成本——功能(識記)
存貨的成本
1.取得成本
取得成本是指為取得某種存貨而支付的成本,通常用TCa表示。它又分為購置成本和訂貨成本。
(1)購置成本。購置成本是指存貨本身的價值。在不存在批量折扣的條件下,購置成本取決于年需求量D與單價U,與存貨持有量決策無關。
購置成本=D×U
(2)訂貨成本。訂貨成本是指取得訂單的成本,如辦公費、差旅費、郵資、電報電話費等支出。。
訂貨次數等于年需求量D與每次訂貨批量Q之比。
購置成本與訂貨成本之和即為存貨的取得成本。
2.儲存成本
儲存成本是指因儲存存貨而發生的成本,如倉儲費、存貨占用資本的利息支出、保險費、損耗費等,通常用TCc表示。
公司要降低儲存成本,可以小批量采購,減少儲存數量。單位存貨的年儲存成本用Kc表示。
3.缺貨成本
缺貨成本是指由于存貨供應中斷而造成的損失。
缺貨成本與存貨的儲存數量成反比,通常用TCs表示。
如果用TC表示存貨的總成本,則
最優存貨持有量就是使上式中TC為最小的Q。
五十六、經濟批量模型
公司存貨管理決策的主要問題包括兩方面:一是決定訂貨批量,即應當訂購多少;二是決定訂貨時間,即應當何時訂購。
經濟批量模型——基本經濟批量模型
經濟批量是指能夠使一定時期存貨的總成本達到最低點的訂貨數量。
根據上述假設,存貨相關總成本公式為:
式中:TC為與訂貨批量相關的總成本;D為一定期間存貨需求量;Q為每次訂貨批量;K為單次訂貨成本;Kc為單位儲存成本。 (應用)
為求出TC的極小值,令公式一階導數為零,求出使存貨相關總成本最低的經濟批量Q*。 (應用)
【例6】G公司外購甲材料的年需求量為3600千克,該材料的單位成本為20元,預計每次訂貨費用為50元,單位存貨年儲存成本為4元,計算采購甲材料的經濟批量、年最優訂貨次數、年最優訂貨周期、經濟批量下的存貨相關總成本和經濟批量下存貨占用資本。
五十七、商業信用
商業信用是自發性短期負債的主要組成部分,是指在商品交易中延期付款或延期交貨所形成的借貸關系,是由于商品交易中貨與錢在時間上的分離而產生的自發性短期籌資。 (識記)
商業信用——形式
(1)賒購商品。
(2)預收賬款。
商業信用——條件
商業信用條件是指銷貨公司要求賒購客戶支付貨款的條件,包括信用期限、折扣期限和現金折扣。(領會)
信用期限是公司為顧客規定的最長付款時間。
折扣期限是公司為顧客規定的可享受現金折扣的付款時間。
現金折扣是在顧客提前付款時公司給予的優惠。 (識記)
1.延期付款,但不提供現金折扣
按照這種商業信用條件,賣方允許買方在交易發生后一定時期內按發票面額支付貨款,如“net 45”,是指在45天內按發票金額付款。在這種情況下,買方可能因延期付款而獲得資本來源。
2.延期付款,但提前付款能享受現金折扣(應用)
按照這種商業信用條件,買方若提前付款,能享受一定的現金折扣;買方若不享受現金折扣,則必須在信用期內付清賬款。
如“2/10,n/30”,是指在10天之內付款,可享受2%的現金折扣;若不享受現金折扣,貨款應在30天內付清。
在這種情況下,買方如果在折扣期內付款,可在獲得短期資本來源的同時,還能得到現金折扣優惠;若放棄現金折扣,則可以在稍長的時間內占用賣方的資本。
若買方放棄折扣,產生的機會成本按如下公式計算:
【例7】R公司購進材料一批,貨款總計100000元,信用條件為“3/10,n/30”,該公司在第30天付款。計算放棄現金折扣的機會成本。
買方放棄現金折扣的機會成本是較高的,如果不能在放棄現金折扣的信用期間內獲得高于這一成本的收益率,那么放棄折扣是不理性的選擇。
如果買方面對兩家或兩家以上提供不同信用條件的賣方,則應當比較放棄現金折扣的機會成本,選擇機會成本最小的賣方。
沿用例7,R公司還有另一家供應商提供“2/20,n/50”的信用條件,試確定應當選擇的供應商。
這一成本低于信用條件為“3/10,n/30”的機會成本,因此應當選擇信用條件為“2/20,n/50”的供應商。
商業信用——優缺點(領會)
1.商業信用籌資的優點
(1)使用方便。
(2)成本低。
(3)限制少。
2.商業信用籌資的缺點
商業信用籌資的缺點主要表現在:商業信用籌資的期限較短,特別是應付賬款,不利于公司對資本的統籌運用,如果拖欠則有可能導致公司信用地位和信用等級下降。另外,如果公司享受現金折扣,則付款時間會更短;如果放棄現金折扣,會負擔較高的機會成本。
五十八、短期借款
短期借款——信用條件(領會)
1.信貸限額
信貸限額是銀行與借款人之間達成的一種無法律約束的非正式協議,它規定銀行愿意借給客戶的最高貸款額。信貸限額的有效期限通常為一年。
一般來講,公司在批準的最高信貸限額沒有用完之前,可隨時使用銀行信貸;銀行也可以根據公司的經營狀況來調整其核定的信用額度,甚至取消信用額度。
2.周轉信貸協定
周轉信貸協定是指銀行從法律上承諾向公司提供不超過某一最高限額的貸款協定,是一種正式的具有法律約束的信用額度形式。
在周轉信貸協定中,只要公司的借款總額未超過最高限額,銀行必須滿足公司任何時候提出的借款要求。公司享用周轉信用協定,應按使用貸款的實際資本額向銀行支付相應的利息,此外,還要針對貸款限額未使用部分付給銀行一筆承諾費。
3.補償性余額
補償性余額是銀行要求借款公司按貸款限額或實際借款額的一定百分比(一般為10%~20%)保持的最低存款余額。
從銀行角度講,補償性余額可降低貸款風險,補償可能遭受的貸款損失;對于公司來說,補償性余額實際上提高了借款的實際利率。
短期借款——優缺點(領會)
短期借款籌資的優點主要表現在:
(1)與長期借款相比,籌資效率較高。
(2)籌資彈性較大,公司可以根據需要隨時借款,而當公司資本充足時可及早償還。
短期借款的缺點主要表現在:籌資風險和籌資成本較高,特別是存在補償性余額時。
五十九、股利政策類型——剩余股利政策(識記)
股利政策的一個核心內容就是確定股利發放率。
股利發放率是指凈利潤中現金股利所占的比例。
運用剩余股利政策時,應遵循以下四個步驟:
第一步,確定最佳的投資預算。
第二步,根據目標或最佳的資本結構,確定投資預算中所需要籌集的股東權益資本額。
第三步,最大限度地運用留存收益來滿足投資預算中所需要的股東權益資本額。
第四步,當利潤滿足最佳投資預算后仍有剩余時,才可以用剩余的利潤發放股利。
【例2】某公司20×4年提取法定公積金后的凈利潤為100萬元,20×5年新的投資預算所需要的資本總額為50萬元,在目標資本結構中,股東權益資本比重為60%。按照目標資本結構的要求,公司在20×4年度采用剩余股利政策,應分配多少股利?
利潤留存=50×60%=30(萬元)
股利分配=100-30=70(萬元)
剩余股利政策的缺點是:由于公司的利潤水平和投資的資本需求在各個年度會發生變化,所以嚴格遵循這個政策會導致每年的股利發生變化,即某一年度因投資機會良好,公司可能宣派零股利,在另一年度可能因投資機會少而支付大量的股利。同樣,如果各年的投資機會大致相同,利潤的波動也會造成股利的變動。
股利政策類型——固定或穩定增長股利政策(識記)
固定或穩定增長股利政策是指公司將每年發放的股利固定在某一水平上并在較長時期內保持不變,只有當公司確信未來利潤將顯著且不可逆轉地提高時,才增加年度的股利發放額。
采用這種股利政策,一般絕不削減股利。
采用固定或穩定增長股利政策的意義是:
(1)能增強投資者的信心。
(2)能滿足投資者取得正常穩定收入的需要。
(3)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資本成本并提高公司價值。
固定或穩定增長股利政策的缺點是:股利的發放與公司利潤相脫節。在利潤下降時期,公司仍發放固定的股利,可能會導致資本短缺;如果公司處在經濟不穩定時期,其利潤變化也會很大,那么即使支付固定股利也無法給投資者一種潛在穩定的感覺。
股利政策類型——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識記)
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是指公司按照一個固定不變的比率發放股利,支付給股東的股利隨盈利的多少而相應變化。盈利高的年份,股利發放額就會增加;反之,盈利低的年份,股利發放額就會減少。
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的缺點是:當公司盈利不穩定時,采用這一政策會使各年度的股利發放額變化較大,容易造成公司信譽下降,股東投資信心動搖,資本成本升高,股票價格上下波動。
股利政策類型——低正常股利加額外股利政策(識記)
低正常股利加額外股利政策是公司在一般情況下,每年只發放固定的、數額較低的股利;在公司經營業績非常好的年份,除了按期支付給股東固定股利外,再加付額外的股利。
采用這種股利政策的意義在于:
(1)能使公司具備較強的機動靈活性。
(2)適時而恰到好處地支付額外股利,既可以使公司保持正常、穩定的股利,又能使股東分享公司繁榮的好處,并向市場傳遞有關公司當前和未來經營業績良好的信息。
(3)這種股利政策可以使依賴股利收入的股東在各年能得到最基本的收入而且比較穩定,因而對有這種需求的投資者有很強的吸引力。
六十、股票股利——發放股票股利對公司的影響
【例3】某股份有限公司發放股票股利之前的股東權益項目的構成情況如下表所示。
股東權益情況表(發放股票股利前) 單位:元
普通股(面值1元,200000股) 200000
資本公積 400000
未分配利潤 2000000
股東權益合計 2600000
假定該公司宣布發放10%的股票股利,即20000股普通股,即規定現有股東擁有100股將會獲得10股新股。
根據有關規定,隨著股票股利的發放,公司按照股票面值將未分配利潤轉入普通股股本。即減少了未分配利潤20000元,同時增加股本20000元。發放股票股利之后,公司的股東權益各項目的構成如下表所示。
股東權益情況表(發放股票股利后) 單位:元
普通股(面值1元,220000股) 220000
資本公積 400000
未分配利潤 1980000
股東權益合計 2600000
六十一、股票分割(識記)
股票分割是指將面額較高的股票轉換成面額較低股票的行為,如1:2的股票分割就是將股票數量增加一倍,而每股面值以同比例下降。股票分割產生的效果與股票股利類似,即1:2的股票分割相當于100%的股票股利發放率。
【例5】某公司原發行面額為2元的普通股200000股,若按1:2的比例進行股票分割,則分割前后的股東權益項目變化如下表所示。
股票分割前后股東權益各項目對比表 單位:元
項目 股票分割前 股票分割后
普通股 400000(面額2元,200000股) 400000(面額1元,400000股)
資本公積 800000 800000
未分配利潤 4000000 4000000
股東權益 5200000 5200000
一、公司財務活動
(一)籌資活動 (二)投資活動 (三)經營活動 (四)股利分配活動
二、公司財務關系
(一)公司與投資人之間的財務關系:最為根本,表現為公司的投資人向公司投入資本,公司向其支付股利。(領會)
(二)公司與債權人之間的財務關系
(三)公司與被投資單位之間的財務關系
(四)公司與債務人之間的財務關系
(五)公司內部各單位之間的財務關系
(六)公司與職工之間的財務關系
(七)公司與稅務機關之間的財務關系
三、財務管理的目標
1.利潤最大化(領會)
利潤代表了公司新創造的財富,利潤越多,則公司財富增長得越多,越接近公司生存、發展和盈利的目標。
優點:追求利潤最大化,必須加強管理,改進技術,提高生產率,降低產品成本,注重市場銷售,將有利于資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經濟效益的提高。
不足:忽視了時間的選擇,沒有考慮貨幣時間價值;忽視了利潤賺取與投入資本的關系;忽視了風險。
2.股東財富最大化(領會)
股東財富是指公司通過有效的經營和理財,最終給股東創造的價值。對于上市公司來說,股東財富的變化可隨時通過股票市場上該公司的股票價格變化反映出來。
優點:考慮了貨幣時間價值和投資風險價值;反映了資產保值增值的要求。
不足:只強調股東的利益,對公司其他利益人和關系人重視不夠;影響股票價格的因素并非都是公司所能控制的,把公司不可控的因素引入財務管理目標是不合理的。
3.企業價值最大化(領會)
企業價值是企業所能創造的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企業價值反映了企業潛在的或預期的獲利能力。
優點:考慮了不確定性和時間價值,強調風險與收益的權衡,并將風險限制在企業可以接受的范圍內,有利于企業統籌安排長短期規劃,合理選擇投資方案;將企業長期、穩定的發展和持續的獲利能力放在首位,能夠克服企業追求利潤的短期行為;反映了對企業資產的保值增值要求;有利于資源的優化配置。
不足:股票價格難反映公司的真實價值;對于非上市公司,只有對公司進行專門評估才能確定其價值。而在評估時很難做到客觀和準確。
四、金融市場的構成要素
1.市場主體,參與金融交易活動的各個經濟單位,簡稱為參與者(公司、個人、政府機構、商業銀行、中央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
2.交易對象,各種金融資產(貨幣、政府債券、公司債券、商業銀行發行的可以流通的存單、普通股股票、優先股股票、儲蓄者將貨幣存入金融機構取得的存款憑證、公司開具的應收與應付票據)。
3.組織形式,交易所交易和柜臺交易。
4.交易方式,現貨交易、期貨交易、期權交易和信用交易。
五、金融市場的種類
六、時間價值
(一)復利及其計算
復利是指資本每經過一個計息期,要將該期所派生的利息再加人本金,一起計算利息,俗稱“利滾利”。計息期是指相鄰兩次計息的間隔,如年、季或月等。(識記)
復利及其計算(應用)
1.復利終值
復利終值是指一定量的資本按復利計算在若干期以后的本利和。如果年利率為r,本金P在n期后的終值為F,則F與P的關系可表述如下:
第1期末:F=P×(1+r)
第2期末:F=P×(1+r)×(1+r)
第3期末:F=P×(1+r)×(1+r)×(1+r)
……
第n期末:
式中:
稱為復利終值系數或一元的復利終值,用符號(F/P,r,n)表示。(可查表)
因此,復利終值也可表示為:F=P×(F/P,r,n)
某人擬購房一套,開發商提出兩個付款方案:
方案一,現在一次性付款80萬元;
方案二,5年后一次性付款100萬元。
假如購房所需資金可以從銀行貸款取得,若銀行貸款利率為7% ,則:
方案一 5年后的終值為:
F=80×(F/P,7%,5)=80×1.4026=112.208(萬元)
由于方案一5年后的付款額終值(112.208萬元)大于方案二5年后的付款額(100萬元),所以選擇方案二對購房者更為有利。
2.復利現值
復利現值是指未來在某一時點取得或付出的一筆款項按復利計算的現在的價值。
根據復利終值的計算公式可以得到復利現值的計算公式為(互為逆運算):
式中:
稱為復利現值系數或一元的復利現值,用符號(P/F,r,n)表示。(可查表)
復利現值的計算公式也可以表示為:P=F×(P/F,r,n)
某人擬購房一套,開發商提出兩個付款方案:
方案一,現在一次性付款80萬元;
方案二,5年后一次性付款100萬元。
假如購房所需資金可以從銀行貸款取得,若銀行貸款利率為7% ,則:
方案二 5年后付款100萬元的現值為:
P=100×(P/F,7%,5)=100×0.7130=71.3(萬元)
由于方案二付款的現值(71.3萬元)小于方案一(80萬元)的現值萬元所以選擇方案二對購房者更有利。
(二)年金及其計算
年金是指一定時期內每期相等金額的系列收付款項。年金具有兩個特點:一是每次收付金額相等;二是時間間隔相同。即年金是在一定時期內每隔一段時間就必須發生一次收款(或付款)的業務,各期發生的收付款項在數額上必須相等。(識記)
1.普通年金
普通年金是指從第一期起,在一定時期內每期期末等額收付的系列款項,又稱后付年金。(識記)這種年金形式在現實經濟生活中最常見。年金一般用符號A表示。
年金及其計算——普通年金(應用)
普通年金終值,猶如零存整取的本利和,是指在一定時期內每期期末收付款項的復利終值之和。
如:從第一年起,每年年末存入銀行相等的金額A,年利率為r,如果每年計息一次,則n年后的本利和就是年金終值。
普通年金終值的計算公式為:
整理上式:可得到:
式中:稱作普通年金終值系數或一元的普通年金終值,記為(F/A,r,n)。
普通年金終值系數可直接查表,普通年金終值的計算公式表示為:
A公司熱心于公益事業,自2007年1 2 月底開始,每年向兒童基金會捐款100 000元,幫助部分失學兒童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得到九年義務教育。假設存款年利率為5%,該公司這九年捐款至2015年年底的金額為:
F=100 000×(F/A,5%,9)
=100 000×11.026 6
=1 102 660(元)
普通年金現值,是指為在每期期末取得相等金額的款項,現在需要投入的金額,是一定時期內每期期末收付款項的復利現值之和。
如:公司從第一年起,在未來n年內每年年末從銀行取出相等的金額A,年利率為r, 如果每年計息一次,則現在應存入的本金即為年金現值。
普通年金現值的計算公式為:
整理上式,可得:
式中:稱作普通年金現值系數或一元的普通年金現值,記為(P/A,r,n)。
普通年金現值系數可直接查表,普通年金現值的計算公式可以表示為:
B公司準備購置一套生產錢,該套生產線的市場價為20萬元。經協商,廠家提供一種付款方案:首期支付10萬元,然后分6年于每年年末支付3萬元。銀行同期的貨款利率為7% ,則分期付款方案的現值為:
P=10+3×(P/A,7%,6)
=10+3×4.766 5
=10+14.299 5
=24.299 5(萬元)
如果直接一次性付款只需要付出20萬元,可見分期付款對B公司來說不合算。
七、即付年金
即付年金是指從第一期起,在一定時期內每期期初等額收付的系列款項,又稱先付年金。(識記)它與普通年金的區別僅在于付款時間不同。
公式
或
D公司在今后5年內,于每年年初存入很行100萬元,如果存款年利率為6%,則第5年末的存款余額為:
F=100×(F/A,6%,5)×(1+6%)
=100×5.637 1×1.06=597.53(萬元)
或
F=100× =100×(6.975 3-1)=597.53(萬元)
3.遞延年金
遞延年金是指距今若干期以后發生的系列等額收付款項。凡不是從第一期開始的年金都是遞延年金。(識記)
年金及其計算——遞延年金(應用)
遞延年金現值,用公式表示為:
或
遞延年金終值,計算方法與普通年金終值相同,與遞延期長短無關。
E公司于年初存入銀行一筆資本作為職工的獎勵基金,在存滿5年后每年年末取出100萬元,到第10年年末全部取完。假設銀行存款年利率為6%,則該公司最初應一次存入銀行的資本為:
P=100×(P/A,6%,5)×(P/F,6%,5)
=100×4.212 4×0.747 3=314.79(萬元)
或
P=100× =100×(7.360 1-4.212 4)=314.77(萬元)
4.永續年金
永續年金是指無限期等額系列收付的款項。(識記)
如,優先股
終值,不存在計算問題,因其沒有終止時間。
現值,其計算公式由普通年金現值的計算公式推導出來,
年金及其計算—— 永續年金(應用)
F公司擬建立一項永久性的科研獎勵基金,計劃每年提供10萬元用于獎勵當年在技術研發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技術人員。如果年利率為10% ,則該項獎勵基金的金額為:
八、名義利率和實際利率的關系(領會)
名義利率,每年的復利次數超過1次時的年利率
實際利率,每年只復利一次的利率
若m為一年內復利計息次數,r為名義利率,EIR為實際利率,則
如果名義利率為24%,每月復利計息,則1元投資的年末為:
九、風險的概念與分類
風險是指在一定條件下和一定時期內可能發生的各種結果的變動程度,常常和不確定性聯系在一起。
按照風險可分散特性的不同,風險分為系統風險和非系統風險。
系統風險是指由市場收益率整體變化所引起的市場上所有資產的收益率的變動性,它是由那些影響整個市場的風險因素引起的,因而又稱為市場風險。這些因素包括戰爭、經濟衰退、通貨膨脹、稅制改革、世界能源狀況的改變等。這類風險是影響所有資產的風險,因而不能通過投資組合分散,故又稱為不可分散風險。(識記)
非系統風險是指由于某一特定原因對某一特定資產收益率造成影響的可能性。它是特定公司或行業所特有的風險,因而又稱為公司特有風險。(識記)
十、單項資產的風險與收益衡量(應用)
(一)概率與概率分布
一個事件的概率是指這一事件的某種結果發生的可能性大小。如果把某一事件所有可能的結果都列示出來,對每個結果給予一定的概率,就構成概率分布。
以Pi表示概率,以n表示可能出現的所有情況,概率必須符合以下兩個要求:
(1)所有的概率Pi都在0和1之間,即:0≤Pi≤1。
(2)所有可能結果的概率之和等于1,即:
(二)期望值
期望值又稱預期收益,是指對于某一投資方案未來收益的各種可能結果,以概率權數計算的加權平均數。(識記)
它是衡量風險大小的基礎,但它本身不能表明風險的高低,其基本計算公式是:
式中:是期望值;Pi是第i種結果出現的概率;n是所有可能結果的個數;Ri是第i種結果出現后的收益。
結論:
在投資額相同的情況下,期望值越大,說明預期收益越好。在期望值相同的情況下,概率分布越集中,實際可能的結果就越接近期望值,實際收益偏離預期收益的可能性就越小,投資的風險也就越小;反之,投資的風險就越大。
(三)標準離差和標準離差率
標準離差是指概率分布中各種可能結果對于期望值的離散程度。(識記)
標準離差通常用符號σ表示,其計算公式為:
標準離差以絕對數衡量風險的高低,只適用于期望值相同的決策方案風險程度的比較。
結論:在期望值相同的情況下,標準離差越大,說明各種可能情況與期望值的偏差越大,風險越高;反之,標準離差越小,說明各種可能情況越接近于期望值,意味著風險越低。
標準離差率是標準離差與期望值之比。(識記)
通常用符號V表示,其計算公式為:
標準離差率是一個相對指標,它以相對數反映方案的風險程度。
結論:在期望值不同的情況下,標準離差率越大,風險越高;反之,標準離差率越小,風險越低。
H公司有甲、乙兩個投資項目,計劃投資額均為1000萬元,可能的收益率及概率分布如表所示。
項目概率分布表
市場狀況 概率 甲項目收益率 乙項目收益率
好 0.3 20% 30%
一般 0.5 10% 10%
差 0.2 5% -10%
甲、乙項目收益率的期望值分別為:
甲=20%×0.3+10%×0.5+5%×0.2
=12%
乙=30%×0.3+10%×0.5+(-10%)×0.2
=12%
甲、乙項目收益率的標準離差分別為:
結論:由于甲、乙兩個項目投資額相同,收益率的期望值亦相同,而甲項目標準離差小于乙項目,故可以判斷甲項目風險相對較低。
結論1:對于多方案擇優的情況,其決策準則應是選擇低風險高收益的方案,即選擇標準離差最低、期望收益最高的方案。
結論2:通常高收益高風險,低收益低風險除了權衡期望收益與風險,而且要視決策者對風險的態度而定。厭惡風險的決策者可能會選擇期望收益較低同時風險也較低的方案,偏好風險的決策者則可能選擇風險雖高但同時預期收益也高的方案。
十一、風險和收益的關系
(一)單個證券風險與收益關系
可以用資本資產定價模型表示,公式為:
式中:Rj為在證券j上投資者要求的收益率;Rf為無風險證券的利率;βj為證券j的系統風險的度量;Rm為投資者對市場組合要求的收益率(即證券市場的平均收益率);
Rm-Rf為市場風險溢價。(領會)
個別證券的系統風險可以用該證券的β系數度量。
市場組合的系數為1。
(領會)
當個別證券的β<1時,說明該證券收益率的變動幅度小于市場組合收益率的變動幅度,因此,其所含的系統風險小于市場組合的風險。
(領會)
當個別證券的β=1時,說明該證券的收益率與市場平均收益率呈同方向、同比例的變化,即如果市場平均收益率增加(或減少)1%,那么該證券的收益率也相應地增加(或減少)1%,也就是說,該證券所含的系統風險與市場組合的風險一致。
(領會)
當個別證券的β>1時,說明該證券收益率的變動幅度大于市場組合收益率的變動幅度,因此,其所含的系統風險大于市場組合的風險。
已知市場上所有股票的平均收益率為10%,無風險收益率為5%。如果A、B、C三家公司股票的β系數分別為2.0、1.0和0.5,根據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各公司股票的收益率最低達到多少時投資者才會購買?(領會)
A公司股票的收益率為:
RA=5%+2.0×(10%-5%)
=15%
即當A公司股票的系數為2.0,該公司股票的收益率應達到或超過15%時,投資者才能會購買。
B公司股票的收益率為:
RB=5%+1.0×(10%-5%)
=10%
即當B公司股票的系數為1.0時,其投資者所要求的收益率與市場平均收益率相同,都是10%。
C公司股票的收益率為:
RC=5%+0.5×(10%-5%)
=7.5%
即當C公司股票的系數為0.5時,其投資者所要求的收益率低于市場平均收益率10%。
十二、財務分析的意義
財務分析是以公司財務報表和其他有關資料為依據和起點,采用一系列專門方法,對公司一定時期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及現金流量情況進行分析,借以評價公司財務活動業績、控制財務活動運行、預測財務發展趨勢、提高財務管理水平和經濟效益的財務管理活動。(識記)
財務分析是正確評價公司財務狀況、考核其經營業績的依據。
財務分析是進行財務預測與決策的基礎。
財務分析是挖掘內部潛力、實現公司財務管理目標的手段。
(領會)
十三、財務分析的內容
十四、財務分析的基礎
十五、財務分析的方法
比較分析法
比較分析法是通過同類財務指標在不同時期或不同情況下的數量上的比較,來揭示指標間差異或趨勢的一種方法。(識記)
比較分析法是財務分析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
1.按比較對象分類(應用)
實際指標與計劃(預算、標準或定額)指標比較。這種分析主要揭示實際與計劃(預算、標準或定額)之間的差異,了解該項指標的完成情況。
實際指標與本公司多期歷史指標相比較。這種分析可以了解公司不同歷史時期有關指標的變動情況,揭示公司經營活動的發展趨勢和管理水平。
本公司指標與國內外同行業先進公司指標或同行業平均水平相比較。這種分析能夠找出本公司與國內外先進公司、行業平均水平的差距,推動本公司改善經營管理,努力趕超先進水平。
2.按比較內容分類(應用)
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依據分析指標和影響因素的關系,從數量上確定各因素對指標的影響程度。采用這種方法的出發點是:當有若干因素對分析指標產生影響作用時,假定其他各因素都無變化,依次確定每一個因素單獨變化所產生的影響。(識記)
因素分析法(應用)
某公司2014年3月份原材料耗費的實際數是4620元,而計劃數是4000元,實際比計劃增加了620元。原材料的耗費由產品產量、單位產品材料消耗量和材料單價三個因素構成,依次分析三個因素對材料費用總額的影響程度。假定三個因素的數值如下表所示。
材料耗費總額的對比表
項目 計量單位 計劃數 實際數
產品產量 件 100 110
單位產品材料消耗量 千克 8 7
材料單價 元 5 6
材料耗費總額 元 4 000 4 620
運用因素分析法,計算各因素變動對材料耗費總額的影響程度如下:
計劃指標:100×8×5=4000(元) ①
第一次替代:110×8×5=4400(元) ②
第二次替代:110×7×5=3850(元) ③
實際指標:110×7×6=4620(元) ④
產品產量增加對材料耗費總額的影響(②-①):4400-4000=400(元)
單位產品材料消耗量降低對材料耗費總額的影響(③-②):3850-4400=-550(元)
材料單價提高對材料耗費總額的影響(④-③):4620-3850=770(元)
三個因素的綜合影響:400-550+770=620(元)
十六、營運能力比率
(一)
營運能力是指公司資產周轉運行的能力。
(二)營運能力比率——總資產周轉率
總資產周轉率是指公司在一定時期內營業收入與平均資產總額的比值。
總資產周轉率的計算公式如下:
總資產周轉率=營業收入÷平均資產總額
其中:
平均資產總額=(年初資產總額+年末資產總額)÷2
(識記)
該指標用來評價公司全部資產運營質量和利用效率。總資產周轉率越高,說明公司資產周轉速度越快,資產利用效率越高,營運能力越強;反之,總資產周轉率越低,說明公司資產周轉速度越慢,資產利用效率越低,營運能力越弱。
(三)營運能力比率——流動資產周轉率
流動資產周轉率是指公司一定時期的營業收入同平均流動資產總額的比值。
流動資產周轉率的計算公式如下:
流動資產周轉率=營業收入÷平均流動資產
其中:
平均流動資產=(年初流動資產+年末流動資產)÷2
(識記)
該指標反映了公司流動資產的周轉速度和使用效率,體現每單位流動資產實現價值補償的多少和補償速度的快慢。對公司來講,流動資產周轉速度快,會相對節約流動資產,等于變相擴大了資產的投入,增強了公司的盈利能力;相反,則需要補充流動資產參加周轉,造成資本的浪費,降低公司的盈利能力。
(四)營運能力比率——應收賬款周轉率
應收賬款周轉率是指公司一定時期內的賒銷收入凈額同應收賬款平均余額的比值。應收賬款周轉率反映了公司應收賬款的流動速度,即公司應收賬款轉變為現金的能力。
財務報表外部使用者難以得到賒銷收入凈額的數據,常以營業收入代替賒銷收入凈額。
(識記)
應收賬款周轉率的計算公式如下:
應收賬款周轉率=營業收入÷平均應收賬款
應收賬款周轉天數=360÷應收賬款周轉率
其中:
平均應收賬款是指因銷售商品、產品和提供勞務等而向購貨單位或接受勞務單位收取的款項,以及收到的商業匯票。它是資產負債表中“應收賬款”和“應收票據”的年初、年末的平均數之和。
一般來說,應收賬款周轉率越高、周轉天數越短,說明應收賬款的回收速度越快;否則,公司的營運資本會過多地停滯在應收賬款上,影響資本的正常周轉。
(五)營運能力比率——存貨周轉率
存貨周轉率是指一定時期內公司營業成本與存貨平均余額的比值。
存貨周轉率是衡量公司銷售能力和存貨管理工作水平的指標。存貨是公司流動資產中所占比例較大的資產,它的質量和流動性直接反映了公司的營運能力,同時也會影響公司的償債能力和獲利能力。
(識記)
存貨周轉率的計算公式如下:
存貨周轉率=營業成本÷平均存貨
存貨周轉天數=360÷存貨周轉率
其中:
平均存貨=(年初存貨+年末存貨)÷2
一般來講,存貨周轉速度越快,存貨的占用水平越低,其流動性越強。提高存貨周轉率可以提高公司的變現能力,而存貨周轉速度越慢,則其變現能力越差。
十七、短期償債能力比率
(一)流動比率
流動比率是指公司一定時點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的比值。
流動比率是衡量公司變現能力最常用的比率。流動比率越大,表明公司可以變現的資產數額越大,短期債務的償付能力就越強。
流動比率過大,說明公司有較多的資本占用在流動資產上,影響資本的周轉速度,從而影響公司的營運能力和獲利能力。
(識記)
流動比率計算公式為:
流動比率=流動資產÷流動負債
一般認為,制造業企業合理的流動比率是2。這是因為流動資產中變現能力最差的存貨金額約占流動資產的一半,剩下流動性較強的流動資產至少要等于流動負債,只有這樣,公司的短期償債能力才會有保證。
(二)速動比率
速動比率是指公司一定時點速動資產與流動負債的比值。
速動資產是指流動資產中變現能力較強的那部分資產,如貨幣資產、交易性金融資產、應收票據、應收賬款等。
其計算公式為:
速動比率=速動資產÷流動負債
一般認為,制造業企業的速動比率為1比較適宜。由于各個行業的經營特點不同,判斷的標準也不同。從債權人角度看,速動比率越高,償債能力越強。
(識記)
速動比率彌補了流動比率指標的不足,更準確地反映了公司的短期償債能力。流動資產中的存貨很可能由于產品滯銷而影響其變現能力,而預付賬款是不能轉變為現金的。所以將這些項目從流動資產中剔除就能反映流動資產迅速變現償債的能力。
速動比率過高,說明公司可能因擁有過多貨幣性資產而喪失一些投資獲利的機會。
十八、長期償債能力比率
(一)資產負債率
資產負債率是指公司的負債總額與全部資產總額的比值。
該指標表明在公司全部資產中債權人所提供資本的比例,用來衡量公司利用債權人提供的資本進行財務活動的能力,并反映公司對債權人權益的保障程度。
(識記)
資產負債率計算公式如下:
資產負債率=(負債總額÷資產總額)×100%
公式中的“負債總額”不僅包括長期負債,還包括短期負債。這是因為短期負債作為一個整體,公司總是長期占用著,可以視同長期性資本來源的一部分。本著穩健性原則,將短期負債包括在用于計算資產負債率的負債總額中是合適的。
從債權人的角度看,這一比率越低,表明公司負債總額占全部資產的比例越小,長期償債能力越強。債權人總是希望公司的資產負債率保持在較低的水平。
從公司所有者的立場看,負債是把"雙刃劍",既可以提高公司的盈利,也增加了公司的風險。
(二)產權比率
產權比率是指公司負債總額與所有者權益總額的比值。
該指標反映公司所有者權益對債權人權益的保障程度,反映公司基本財務結構是否穩定。產權比率越低,表明公司的長期償債能力越強,財務風險越小。
其計算公式如下:
產權比率=(負債總額÷所有者權益總額)×100%
(識記)
(三)利息保障倍數
利息保障倍數又稱已獲利息倍數,是指公司一定時期息稅前利潤與利息費用的比值,用以衡量公司償還債務利息的能力。
其計算公式如下:
利息保障倍數=息稅前利潤÷利息費用
公式中的“息稅前利潤”是指利潤表中未扣除利息費用和所得稅費用之前的利潤。它可以用稅后利潤加所得稅費用和利息費用計算得出。
十九、盈利能力比率
(一)銷售毛利率
銷售毛利率是銷售毛利占營業收入的百分比,其中銷售毛利是營業收入減去營業成本的差額。
銷售毛利率的計算公式為:
銷售毛利率表示每1元營業收入扣除營業成本后,有多少可以用于各項期間費用的補償和形成盈利,是公司獲取利潤的最初基礎,沒有足夠大的銷售毛利率便不能盈利。
(二)銷售凈利率
銷售凈利率是指凈利潤占營業收入的百分比。
銷售凈利率的計算公式為:
銷售凈利率=(凈利潤÷營業收入)×100%
銷售凈利率反映每1元營業收入帶來凈利潤的多少,表示營業收入的收益水平。凈利潤與銷售凈利率成正比關系,而營業收入與銷售凈利率成反比關系,公司在增加營業收入的同時,必須相應地獲得更多的凈利潤,才能使銷售凈利率保持不變或有所提高。
(三)凈資產收益率
凈資產收益率又稱所有者權益報酬率、凈資產報酬率或股東權益報酬率。凈資產收益率是公司凈利潤與平均凈資產(即平均所有者權益)的比值。
其計算公式如下:
凈資產收益率=(凈利潤÷平均凈資產)×100%
其中:
平均凈資產=(年初凈資產+年末凈資產)÷2
凈資產收益率用來衡量公司所有者全部投入資本的獲利水平。凈資產收益率越高,說明由所有者享有的凈利潤就越多,其投資收益越高。凈資產收益率是綜合性最強的財務比率。
(四)總資產收益率——總資產息稅前利潤率
總資產息稅前利潤率是公司一定時期的息稅前利潤總額與平均資產總額的比值。
其計算公式如下:
總資產息稅前利潤率=(息稅前利潤÷平均資產總額)×100%
其中:
平均資產總額=(年初資產總額+年末資產總額)÷2
(識記)
一般來說,只要公司的總資產息稅前利潤率大于負債利息率,公司就有足夠的收益用于支付債務利息。因此,該項指標不僅可以評價公司的盈利能力,而且可以評價公司的償債能力。
(五)總資產收益率——總資產凈利率
總資產凈利率是指公司一定時期的凈利潤與平均資產總額的比值。
其計算公式如下:
總資產凈利率=(凈利潤÷平均資產總額)×100%
(識記)
如果公司的總資產收益率偏低,說明該公司經營效率較低,經營管理存在問題,應該調整經營方針,加強經營管理,提高資產的利用效率。
(六)每股收益
每股收益是本年凈利潤與普通股股數的比值,反映普通股的獲利水平。
其計算公式如下:
每股收益=凈利潤÷普通股股數
式中“普通股股數”一般用普通股的加權平均股數來表示。
二十、杜邦分析體系(領會)
杜邦分析體系反映的財務比率及其相互關系主要有:
杜邦分析體系的核心
凈資產收益率是一個綜合性極強、最有代表性的財務比率,它是杜邦分析體系的核心。
1. 凈資產收益率=總資產凈利率×權益乘數
2. 總資產凈利率= 銷售凈利率×總資產周轉率
3. 銷售凈利率=凈利潤÷營業收入
4. 總資產周轉率=營業收入÷平均資產總額
5.權益乘數與資產負債率之間的關系:
權益乘數=1÷(1-資產負債率)
二十一、杜邦分析體系的應用
杜邦分析法與因素分析法的結合(應用)
假設A公司2013年和2014年的有關數據如表所示。
A公司財務比率摘錄
項目 2013年 2014年
凈資產收益率 15.36% 14.43%
總資產凈利率 9.66% 8.39%
權益乘數 1.59 1.72
銷售凈利率 11.53% 12.07%
總資產周轉率 0.838 0.695
銷售凈利率×總資產周轉率×權益乘數=凈資產收益率
11.53%×0.838×1.59=15.36%
第一次替換:將銷售凈利率替換為2014年的12.07%,則:
12.07%×0.838×1.59=16.08%
第二次替換:將總資產周轉率替換為2014年的0.695,則:
12.07%×0.695×1.59=13.34%
第三次替換:將權益乘數替換為2014年的1.72,則:
12.07%×0.695×1.72=14.43%
該公司2014年的凈資產收益率比2013年下降0.93%(14.43%-15.36%)。
該公司銷售凈利率增加0.54%(12.07%-11.53%),使凈資產收益率增加0.72%(16.08%-15.36%);
由于總資產周轉率減少0.143(0.695-0.838),使凈資產收益率下降2.74%(13.34%-16.08%);
由于權益乘數增加0.13(1.72-1.59),使凈資產收益率增加1.09%(14.43%-13.34%)。
分析總資產凈利率下降的原因:
總資產凈利率等于銷售凈利率乘以總資產周轉率,
總資產凈利率=11.53%×0.838=9.66%;
該公司銷售凈利率增加了0.54個百分點(12.07%-11.53%),使總資產凈利率增加0.45%(0.54%×0.838),而總資產周轉率減少了0.143(0.695-0.838),使總資產凈利率下降1.73%(12.07%×0.143)。
應當指出,杜邦分析體系是一種分解財務比率的方法,而不是另外建立新的財務指標,它可以用于各種財務比率的分解。從杜邦分析體系可以看出,公司的獲利能力涉及生產經營活動的方方面面。凈資產收益率與公司的籌資結構、銷售規模、成本水平、資產管理等因素密切相關,只有協調好這些因素之間的關系,才能使凈資產收益率得到提高,從而實現股東財富最大化的目標。
二十二、成本性態分析
(一)
成本性態也稱成本習性,是指成本與業務量的依存關系。成本與業務量的依存關系是客觀存在的,而且具有規律性。(識記)
按成本性態,可以將公司的成本分為
(二)固定成本
固定成本是指其總額在一定時期或一定產量范圍內,不直接受產量變動的影響而保持固定不變的成本。(識記)
按直線法計提的廠房、機器設備的折舊費,管理人員的月工資,財產保險費,廣告費,職工培訓費,租金,等等。
二十三、成本性態分析
(一)變動成本
變動成本是指在一定期間和一定業務量范圍內其總額隨著業務量的變動而成正比例變動的成本。 (識記)
如直接材料費、產品包裝費、按件計酬的工資薪金、推銷傭金以及按加工量計算的固定資產折舊費等。
(二)總成本模型(應用)
從前面的分析可知,成本可分為固定成本、變動成本和混合成本三類,而混合成本可以采用特定的方法分解為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兩部分。這樣,總成本模型可用下式表示:
TC=FC+Vc×Q
式中:TC為總成本;FC為固定成本;Vc為單位變動成本;Q為銷售量。(識記)
TC=FC+Vc×Q
如果能求出公式中FC和Vc的值,就可以利用這個直線方程來進行成本預測、成本決策和其他短期決策。
二十四、盈虧臨界點分析
(一)計算盈虧臨界點的基本模型
設Q為銷售量,P為銷售單價,Vc為單位變動成本,FC為固定成本,m為單位邊際貢獻,M為邊際貢獻總額,EBIT為息稅前利潤,即公司尚未扣除利息費用和所得稅費用之前的利潤。成本按照成本性態分類之后,則息稅前利潤可用下列公式計算:
EBIT=Q×(P-Vc)-FC
或 EBIT=M-FC
EBIT=Q×m-FC
(應用)
EBIT=Q×(P-Vc)-FC
或 EBIT=M-FC
EBIT=Q×m-FC
而盈虧臨界點就是使公司息稅前利潤等于零時的銷售量,即:
Q×(P-Vc)-FC=0
所以,
或 (應用)
設某產品銷售價格為每件10元,單位變動成本為6元,相關固定成本為4000元,則:
盈虧臨界點的銷售量
(應用)
(二)安全邊際與安全邊際率
所謂安全邊際,就是指正常銷售超過盈虧臨界點銷售的差額,這個差額標志著公司銷售下降多少才會發生虧損。
安全邊際有絕對數與相對數兩種表現形式,即安全邊際和安全邊際率。
安全邊際=正常銷售量(額)-盈虧臨界點銷售量(額)
(識記、應用)
安全邊際和安全邊際率的數值越大,公司發生虧損的可能性越小,公司就越安全。安全邊際率是相對指標,便于不同公司和不同行業之間進行比較。
公司安全性的衡量數據如表所示。
公司的安全程度與安全邊際率
安全邊際率 40%以上 30%~40% 20%~30% 10%~20% 10%以下
安全程度 很安全 安全 較安全 值得注意 危險
某公司某產品銷售價格為每件10元,單位變動成本為6元,相關固定成本為4000元,該公司預計的銷售量可達1500件,則:
安全邊際=1500-1000=500(件)
(應用)
由于只有安全邊際部分的銷售量(額)才能為公司創造利潤,所以銷售利潤(率)可用下列公式計算:
銷售利潤=安全邊際的銷售量×單位產品的邊際貢獻
=安全邊際的銷售額×邊際貢獻率
銷售利潤率=安全邊際率×邊際貢獻率
(識記、應用)
某公司某產品銷售價格為每件10元,單位變動成本為6元,相關固定成本為4000元,該公司預計的銷售量可達1500件,則:
(應用)
以盈虧臨界點為基礎,可得到另一個輔助性指標,即盈虧臨界點作業率。
其計算公式為:
公司要獲得利潤,作業率必須達到該臨界點的作業率,否則就會虧損。
該指標對公司安排生產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識記、應用)
某公司某產品銷售價格為每件10元,單位變動成本為6元,相關固定成本為4000元,1500件是公司正常開工可以完成的銷售量,則:
即該公司作業率必須達到66.67%以上才能獲利,否則就會發生虧損。顯然,盈虧臨界點的作業率與安全邊際率兩者之間的關系可以表述為:
1-盈虧臨界點作業率=安全邊際率
(應用)
(三)實現目標利潤的模型
公司經營的目的在于盈利而非保本,因此有必要在盈虧臨界點基本模型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展,以揭示公司為實現目標利潤應達到的產銷水平,這種擴展模型我們稱為實現目標利潤的模型。
其計算公式為:
目標利潤=目標銷售量×(銷售單價-單位變動成本)-固定成本
(應用)
某公司某產品銷售價格為每件10元,單位變動成本為6元,相關固定成本為4000元,該公司預計目標利潤為10000元,則:
(應用)
(四)有關因素變動對盈虧臨界點及目標利潤影響的分析
設某公司生產銷售一種產品,該產品銷售價格為每件8元,單位變動成本為4元,全年固定成本為60000元,目標息稅前利潤為48000元,則:
根據盈虧臨界點的計算模型可知,盈虧臨界點受產品的銷售價格、變動成本、固定成本等因素的影響。因此,我們可以通過提高銷售單價或降低成本等方法來降低盈虧臨界點,以避免虧損或減少虧損。
二十五、全面預算的作用
(一)
全面預算反映的是公司未來某一特定時期的全部生產情況、經營活動的財務計劃。它以銷售預測為起點,進而對生產、成本及現金收支等各個方面進行預算,并在這些預算的基礎上,編制出一套預計資產負債表、預計利潤表等預計財務報表及其附表,以反映公司在未來期間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
(識記)
1.明確各部門的奮斗目標,控制各部門的經濟活動。
2.協調各部門的工作。
3.考核各部門的業績。
(領會)
(二)全面預算的編制方法——全面預算的構成
(識記)
(三)全面預算的編制方法——全面預算的編制方法
1.固定預算
固定預算又稱靜態預算,是根據預算期內正常的可能實現的某一業務活動水平而編制的預算。(識記)
特點:(領會)
預算內容以預定的某一固定的業務量水平為基礎,一般不考慮預算期內業務量水平的變化,編制過程比較簡單。
將實際結果與所確定的固定預算中的數據進行比較分析,并據以進行業績評價與考核。
利用固定預算控制實際業務水平與預期業務水平一致(即業務量水平比較穩定的公司)的公司比較合適。如果用固定預算來衡量業務量水平經常變動的公司的經營成果,則會使實際執行結果與預期業務量水平相差很多,公司往往難以控制。
2.彈性預算
彈性預算就是在成本性態分析的基礎上,依據業務量、成本和利潤之間的關系,按照預算期內可預見的各種業務量而編制不同水平的預算。(識記)
特點:(領會)
它可按預算期內某一相關范圍內的可預見的多種業務活動水平確定不同的預算,也可按實際業務活動水平調整其預算。
實際業務量發生后,將實際指標與實際業務量相應的預算進行對比,使預算執行情況的評價與考核建立在更加可比的基礎上,更好地發揮預算控制的作用。
理論上,該方法適用于編制全面預算中所有與業務量有關的預算,但實務中主要用于編制成本費用預算和利潤預算,尤其是成本費用預算。
3.增量預算
增量預算是以基期現有的水平為基礎,根據預算期業務量水平及有關影響因素的變動情況,通過調整基期項目和數額而編制的預算。(識記)
假定:(領會)
公司現有的每項活動都是公司不斷發展所必需的。
在未來預算期內,公司必須至少以現有費用水平繼續存在。
現有費用已得到有效的利用。
這種方法是以承認現實的基本合理性作為出發點,從而使原來不合理的費用開支可能繼續存在下去,甚至有增無減,造成資本的巨大浪費。
4.零基預算
零基預算就是以零為基數編制的預算。在編制預算時,對于所有的預算支出均以零為基礎,不考慮其以往情況如何,對每項內容都根據生產經營的客觀需要和一定期間內資本供應的實際可能作出最先進的估計,劃分決策單元,分別提出預算方案,并對每個預算方案進行成本效益分析,按重要程度對預算方案進行排序,從而對公司有限的經濟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形成最終的預算方案。(識記)
優點:(領會)
合理、有效地進行資源分析。
有助于公司內部進行溝通與協調,激勵各基層單位參與預測編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目標明確,可區別方案的輕重緩急。
有助于提高管理人員的投入產出意識。
不足:(領會)
工作量較大;
可能具有不同程度的主觀性,容易引起部門間的矛盾。
零基預算方案一般適用于規模較大的公司和政府機構。
5.定期預算
定期預算是以固定不變的會計期間作為預算期間編制預算的方法。(識記)
優點:
可以保證預算期間和會計期間在時期上的配比,便于根據會計報告數據與預算的比較,考核和評價預算的執行結果。 (領會)
不足:
不利于前后各期間預算的銜接,不能適應連續不斷的業務活動過程的預算管理。
6.滾動預算
滾動預算是在上期預算完成情況的基礎上,調整和編制下期預算,并將預算期間連續向后滾動,使預算期間保持一定的時期跨度。(識記)
優點: (領會)
使預算期間依時間順序向后滾動,能夠保持預算的連續性和完整性,有利于考慮未來業務活動,實現近期目標與長期目標的結合;
預算隨時間的變化而不斷地被修訂與調整,使預算更符合實際情況,有利于發揮預算的指導和控制作用。
不足:
滾動預算的延續工作將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二十六、財務預算編制
(一)
財務預算是企業的綜合預算,包括
(二)現金預算(應用)
現金預算是對所有有關現金收支預算的匯總,一般由現金收入、現金支出、現金余缺以及資本的籌集與運用四個部分組成。其基本關系為:
期末現金余額
=期初現金余額+現金收入-現金支出+資本的籌集(減運用)
現金預算是公司現金管理的重要工具,它有助于公司合理地安排和調動資本。
A公司在預算期內將發生下列經濟業務:每季度預交所得稅500萬元;每季度支付現金股利400萬元;第4季度出售一臺設備,價款500萬元;第2季度和第4季度分別購入一套生產設備,價款分別為1 450萬元和1 250萬元。該公司規定現金的最低期末余額為100萬元,年初現金余額為150萬元。
根據有關資料,可編制A公司2015年度的現金預算,如表所示。
A公司2015年度現金預算 單位:萬元
項目 第1季度 第2季度 第3季度 第4季度 全年合計
期初現金余額 150 100.3 101.56 110.07 150
產品銷售收入 6 680 8 320 7 520 8 448 30 968
固定資產變價收入 500 500
可供使用現金 6 830 8 420.3 7 621.56 9 058.07 31 618
現金支出
直接材料 3 076.4 2 419.44 2 366.64 2 616.6 10 479.08
續表
項目 第1季度 第2季度 第3季度 第4季度 全年合計
直接人工 2 115.75 1 920.75 1 831.05 2 263.95 8 131.5
制造費用 1 276.3 1 276.3 1 276.3 1 276.3 5 105.2
銷售費用與管理費用 331.25 331.25 331.25 331.25 1 325
營業現金支出合計 6 799.7 5 947.74 5 805.24 6 488.1 25 040.78
購入機器設備 1 450 1 250 2 700
所得稅支出 500 500 500 500 2 000
續表
項目 第1季度 第2季度 第3季度 第4季度 全年合計
股利支出 400 400 400 400 1 600
現金支出合計 7 699.7 8 297.74 6 705.24 8 638.1 31 40.78
現金余缺 -869.7 122.56 916.32 419.97 277.22
向銀行借款 970 970
償還銀行借款 20 750 200 970
銀行借款利息 1 56.25 20 77.25
期末現金余額 100.3 101.56 110.07 199.97 199.97
“可供使用現金”部分包括期初現金余額和預算期現金收入,產品銷售取得的現金收入是其主要來源。期初現金余額是在編制預算時預計的,“產品銷售收入”的數據來自于銷售預算,固定資產變價收入來自于假設條件。
“現金支出”部分包括預算期的各項支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費用、銷售費用及管理費用的數據分別來自于前述的有關預算。此外,還包括購入機器設備支出、稅款支出和股利支出等,有關數據分別來自于另行編制的專門預算。
“現金余缺”部分列示現金收入減去現金支出的差額。如果差額大于要求的最低現金余額,則可用多余的現金償還過去的銀行借款,或用于短期投資。如果差額小于要求的最低現金余額,則應該向銀行借款,以滿足最低現金余額要求。假設借款金額的要求是10萬元的倍數。則第一季度借款額為:
借款額=最低現金余額+現金不足額=100+869.7=969.7≈970(萬元)
第二季度現金富余,可用于償還借款。一般按“每期期初借入,每期期末歸還”來預計利息,并采取利隨本清的方式計算利息。本例中的借款期限為6個月,假設借款利率為10%,則應該歸還的借款本金和利息為:
二十七、長期籌資概述
(一)籌資的概念
— 公司籌資是根據公司生產經營、對外投資和調節資本結構等需要,通過籌資渠道和金融市場,運用籌資方式,經濟有效地籌集資本的活動,也是公司從資本供應者那里取得生產經營活動資本的一項基本的財務活動。(識記)
— 股票上市、債券發行以及向銀行貸款等,都屬于公司籌資的范疇。
(二) 籌集資本的分類——按籌集資本使用的期限分類 (領會)
(三)按照資本使用年限,應遵循的籌資組合原則是:將資本來源與資本運用結合起來,合理進行期限搭配。具體的策略是:用長期資本來滿足固定資產、無形資產、長期占用的流動資產的需要,用短期資本滿足臨時性的流動資產的需要。
(四)籌集資本的分類——按籌集資本的來源渠道分類 (領會)
二十八、權益資本
(一)
· 一般來說,籌集長期資本有兩個途徑:一個是借入長期負債,即長期債務籌資;另一個是籌集權益資本。
· 權益資本的籌集途徑一般包括吸收直接投資、發行股票和留存收益。
(二)吸收直接投資
· 吸收直接投資是指非股份制公司以協議等形式吸收國家、法人和個人直接投入資本的一種籌資方式。吸收直接投資無須發行任何證券作為媒介。吸收直接投資中的出資者都是公司的所有者,對公司具有經營管理權。公司經營狀況好,盈利多,各方可按出資額的比例分享利潤;但如果公司經營狀況差,連年虧損,甚至被迫破產清算,則各方要在其出資的限額內按出資比例承擔損失。(識記)
· 吸收直接投資——種類(領會)
1.國家投資
國家投資是指有權代表國家投資的部門或機構以國有資產投入企業,形成公司的國有資本,一般具有以下特點:產權歸屬于國家;具有較強的約束性;在國有企業中采用比較廣泛。
2.法人投資
法人投資是指法人單位以其依法可以支配的資產投入公司形成的法人資本,一般具有以下特點:以獲取被投資公司的利潤為目的;發生在法人單位之間;出資方式靈活多樣。
3.個人投資
個人投資是指社會個人、公司內部職工等以個人合法財產投入公司形成的個人資本,具有以下特點:以參與公司的收益分配為目的;參與投資的人數較多;每人投資的數額較少。
· 吸收直接投資——方式(領會)
1.現金投資
2.實物投資
3.工業產權投資
4.土地使用權投資
· 吸收直接投資——優缺點(領會)
優點:
1.增強公司信譽。
2.快速形成生產能力。
3.降低財務風險。
缺點:
1.資本成本高。
2.可能分散公司的控制權。
(三)發行普通股
· 普通股是指在公司的經營管理和盈利及財產的分配上享有普通權利的股份,代表滿足所有債權償付要求及優先股東的收益權與求償權要求后對公司盈利和剩余財產的索取權,它是公司資本的基礎,是股票的一種最基本形式。(識記)
· 發行普通股——普通股股東的權利(領會)
1.經營參與權。
2.收益分配權。
3.出售或轉讓股份權。
4.認股優先權。
5.剩余財產要求權。
· 發行普通股——普通股籌資的優缺點(領會)
· 優點:
1.沒有固定的股利負擔。
2.沒有固定的到期日,無須償還。
3.能增強公司的信譽。
4.籌資限制少。
· 缺點:
1.資本成本較高。
2.容易分散公司的控制權。
3.可能會降低普通股的每股凈收益,從而引起股價下
(四)發行優先股
· 優先股是指在一般規定的普通種類股份之外,另行規定的其他種類股份,其股份持有人優先于普通股股東分配公司的利潤和剩余財產,但參與公司決策管理等權利受到限制。(識記)
· 發行優先股——優先股股東的權利(領會)
1.優先分配利潤。
優先股股東按照約定的票面股息率,優先于普通股股東分配公司利潤。公司應當以現金的形式向優先股股東支付股息,在完全支付約定的股息之前,不得向普通股股東分配利潤。
· 公司應當在公司章程中明確以下事項:
(1)優先股股息率是采用固定股息率還是浮動股息率,并相應明確固定股息率水平或浮動股息率的計算方法。
(2)公司在有可分配稅后利潤的情況下是否必須分配利潤。
(3)如果公司因本會計年度可分配利潤不足而未向優先股股東足額派發股息,差額部分是否累積到下一會計年度。
(4)優先股股東按照約定的股息率分配股息后,是否有權同普通股股東一起參加剩余利潤的分配。
(5)優先股利潤分配涉及的其他事項。
2.優先分配剩余財產。
3.優先股的轉換和回購。
公司可以在公司章程中規定優先股轉換為普通股、發行人回購優先股的條件、價格和比例。同時,可規定轉換選擇權或回購選擇權由發行人或優先股股東行使。發行人要求回購優先股的,必須完全支付所欠股息。優先股回購后相應減計發行在外的優先股股份總數。
4.優先股的表決權
除以下情況外,優先股股東不出席股東大會,所持股份沒有表決權:
修改公司章程中與優先股相關的內容;一次或累計減少公司注冊資本超過10% ;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或變更公司形式;發行優先股;公司章程規定的其他情形。
上述事項的決議,除須經出席會議的普通股股東(含表決權恢復的優先股股東)所持表決權的三分之二以上通過之外,還須經出席會議的優先股股東(不含表決權恢復的優先股股東)所持表決權的三分之二以上通過。
公司累計三個會計年度或連續兩個會計年度未按約定支付優先股股息的,優先股股東有權出席股東大會,每股優先股股份享有公司章程規定的表決權。
· 發行優先股——優先股籌資的優缺點(領會)
· 優點:
1.沒有固定到期日,不用償還本金。
2.股息支付既固定又有一定彈性。
3.有利于增強公司信譽。
· 缺點:
1.籌資成本高。
2.財務負擔重。優先股的股息通常被視為固定成本,與負債籌資沒有什么差別,會增加公司的財務負擔并進而增加普通股的成本。
· 留存收益
· 留存收益是指公司從歷年實現的利潤中提取或留存于公司的內部積累,它來源于公司的生產經營活動所實現的凈利潤,包括公司的公積金和未分配利潤兩個部分。(識記)
(五)留存收益——留存收益籌資的優缺點(領會)
· 優點:
1.資本成本低。
2.不會分散控制權。
3.增強公司的信譽。
· 缺點:
由于留存收益是公司生產經營的積累,在使用時會受到資本的數額以及法律、法規的限制。如公司首先要盈利,盈利后還要進行利潤的分配等。
二十九、長期債務資本
(一)長期借款
· 長期借款是指公司向銀行或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借入的使用期超過一年的借款,主要用于購建固定資產和滿足長期流動資本占用的需要。(識記)
長期借款——長期借款的保護性條款(領會)
· 由于長期借款的期限長、風險高,所以金融機構在向公司提供長期借款時,通常在借款合同中附加各種保障貸款安全的保護性條款。這些保護性條款主要有:
1.一般性保護條款
2.例行性保護條款
3.特殊性保護條款
長期借款——長期借款的保護性條款——一般性保護條款(領會)
· 一般性保護條款適用于大多數借款合同,但根據具體情況會有不同內容,主要包括:
1.對借款公司流動資本保持量的規定,其目的在于保持借款公司資本的流動性和償債能力。
2.對支付現金股利和再購入股票的限制,其目的在于限制現金流出。
3.對資本支出規模的限制,其目的在于減少公司日后不得不變賣固定資產以償還貸款的可能性,仍著眼于保持借款公司資本的流動性。
4.限制其他長期債務,其目的在于防止其他貸款人取得對公司資產的優先求償權。
長期借款——長期借款的保護性條款——例行性保護條款(領會)
· 例行性保護條款作為例行常規,在大多數借款合同中都會出現,主要包括:
1.借款公司定期向銀行提交財務報表,其目的在于及時掌握公司的財務情況。
2.不準在正常情況下出售較多資產,以保持公司正常的生產經營能力。
3.如期繳納稅金和清償其他到期債務,以防被罰款而造成額外的現金支出。
4.不準以任何資產作為其他承諾的擔保或抵押,以避免公司過重的負擔。
5.不準貼現應收票據或出售應收賬款,以避免產生或有負債等。
6.限制租賃固定資產的規模,其目的在于防止公司負擔巨額租金以致削弱其償債能力,同時防止公司以租賃固定資產的辦法擺脫對資本支出和負債的約束。
長期借款——長期借款的保護性條款——特殊性保護條款(領會)
· 特殊性保護條款是針對某些特殊情況而出現在部分借款合同中的,主要包括:
1.貸款專款專用。
2.不準公司投資于短期內不能收回資本的項目。
3.限制公司高級職員的薪金和獎金總額。
4.要求公司主要領導者在合同有效期內擔任領導職務。
5.要求公司主要領導者購買人身保險等。
長期借款——長期借款籌資的優缺點(領會)
· 優點:
1.籌資速度快。
2.借款彈性較大。
3.借款成本較低。
· 缺點:
1.財務風險較高。
2.限制性條款比較多。
(二)發行債券
· 債券是發行人依照法定程序發行,約定在一定期限內還本付息的有價證券。這里說的債券,指的是期限超過一年的公司債券,其發行目的通常是為建設大型項目籌集大筆的長期資本。(識記)
發行債券——債券的種類
· 按債券上是否記有持券人的姓名或名稱,分為記名債券和無記名債券。
· 按能否轉換為公司股票,分為可轉換債券和不可轉換債券。可轉換債券的利率要低于不可轉換債券。
· 按有無特定的財產擔保,分為抵押債券和信用債券。
· 按是否參加公司盈余分配,分為參加公司債券和不參加公司債券。
· 按照償還方式,分為一次到期債券和分期到期債券。
發行債券——債券的發行價格(應用)
· 債券的發行價格是指債券發行時使用的價格。公司債券的發行價格通常有三種:平價、溢價和折價。
· 平價是指以債券的票面金額為發行價格;溢價是指以高出債券票面金額的價格為發行價格;折價是指以低于債券票面金額的價格為發行價格。
· 債券發行價格的形成受諸多因素影響,其中主要是票面利率與市場利率的一致程度。債券的票面金額、票面利率在債券發行前已參照市場利率和發行公司的具體情況確定下來,并載明于債券之上。但在發行債券時已確定的票面利率不一定與當時的市場利率一致。為了協調債券購銷雙方在債券利息上的利益,就要調整發行價格,即:當票面利率高于市場利率時,以溢價發行債券;當票面利率低于市場利率時,以折價發行債券;當票面利率與市場利率一致時,則以平價發行債券。
· 在不考慮發行費用,且分期支付利息、到期還本的情況下,債券發行價格的一般計算公式為:
· 式中:n為債券期限;t為付息期數。
· 債券發行價格計算公式的基本原理是將債券的全部現金流按照債券發行時的市場利率進行貼現并求和。債券的全部現金流包括未來債券持有期間內各期的利息現金流與債券到期支付的面值現金流。
· A公司于2013年1月1日發行新債券,面值1 000元,票面利率為10%,10年期,每年12月31日付息一次,到期按面值償還。在公司決定發行債券時,認為10%的利率是合理的。如果到債券正式發行時,市場利率發生變化,那么就要調整債券的發行價格。出現如下三種情況時將如何發行?
1.資本市場上的利率保持不變;
2.資本市場上的利率有較大幅度的上升;
3.資本市場上的利率有較大幅度的下降。
1.資本市場上的利率保持不變,
債券的發行價格
=1 000×(P/F,10%,10)+1 000×10%×(P/A,10%,10)
=1 000×0.385 5+100×6.144 6
≈1 000(元)
A公司的債券利率仍然合理,則可以采用平價發行。
2.資本市場上的利率有較大幅度的上升,達到12%,
債券的發行價格
=1 000×(P/F,12%,10)+1 000×10%×(P/A,12%,10)
=1 000×0.322+100×5.650 2
=887.02(元)
A公司應該采用折價發行,公司按照887.02元的價格出售債券,投資者按此價格購買債券,可獲得12%的報酬率。
3.資本市場上的利率有較大幅度的下降,達到8%,
債券的發行價格
=1 000×(P/F,8%,10)+1 000×10%×(P/A,8%,10)
=1 000×0.463 2+100×6.710 1
=1 134.21(元)
A公司應該采用溢價發行,投資者按照1 134.21元價格買入A公司面值為1 000元的債券可獲得8%的報酬。
發行債券——債券籌資的優缺點(領會)
· 優點:
1.資本成本低于普通股。
2.可產生財務杠桿作用。
3.保障股東的控制權。
· 缺點:
1.增加企業的財務風險。
2.限制條件較多。
(三)融資租賃——種類
· 租賃是指出租人在承租人給予一定報酬的條件下,授予承租人在約定的期限內占有和使用財產權利的一種契約行為。通常分為:
2.經營租賃
· (識記、領會)
融資租賃和經營租賃的區別
項目 融資租賃 經營租賃
租賃程序 由承租人向出租人提出正式申請,由出租人融通資本引進承租人所需設備,然后再租給承租人使用 承租人可隨時向出租人提出租賃資產要求
租賃期限 租賃期較長,一般為租賃資產壽命的75%以上 租賃期短,不涉及長期而固定的義務
合同約束 租賃合同穩定。在租期內,承租人必須連續支付租金,非經雙方同意,中途不得退租 租賃合同靈活,在合理限制條件范圍內,可以解除租賃契約
租賃期滿的資產處置 租賃期滿后,租賃資產的處置有三種方法可供選擇:將設備作價轉讓給承租人;由出租人收回;延長租期續租 租賃期滿后,租賃資產一般要歸還給出租人
租賃資產的維修保養 租賃期內,出租人一般不提供維修和保養設備方面的服務。 租賃期內,出租人提供設備保養、維修、保險等服務
· 融資租賃——直接租賃(識記)
· 直接租賃是指承租人直接從出租人那里租入所需要的資產,并支付租金。
· 直接租賃的出租人主要是制造廠商、財務公司、銀行、獨立的租賃公司等。除制造廠商外,其他出租人都是事先向制造廠商或供應商買入資產,再將資產出租給承租人。
· 通常所指的融資租賃,若不做特別說明,均是指直接租賃。
· 融資租賃——售后租回(識記)
· 公司先將其擁有的資產賣給出租人,然后再按照特定條件將其租回使用,這種取得資產的籌資方式就是售后租回。
· 從事售后租回的出租人通常是保險公司、商業銀行、專業租賃公司或投資者;承租人則是出售資產后再將其租回的公司。
· 在這種租賃形式下,出售資產的公司可以得到相當于資產售價的一筆資本,同時仍然可以使用該資產。
· 融資租賃——杠桿租賃(識記)
· 杠桿租賃涉及承租人、出租人和資本出借者三方當事人。從承租人的角度來看,這種租賃與其他租賃形式并無區別,但對出租人來說是不同,出租人只出購買資產所需的部分資本(一般為20%~40%),作為自己的投資;另外以該資產作為擔保向資本出借者借入其余資本。這里的出租人既是資產的出借者,也是貸款的借入者。出租人收取的租賃費首先用于償還貸款機構的貸款本息,剩余部分是出租人的投資報酬。通常,杠桿租賃適用于金額巨大的設備租賃項目。
· 融資租賃——融資租賃租金的計算(應用)
· 租金的構成:包括設備價款和租息兩部分。
1.設備價款是租金的主要內容,它由設備的買價、運雜費和途中保險費等構成。
2.租息又可分為租賃公司的籌資成本和租賃手續費等。
籌資成本是指租賃公司為購買租賃設備所籌資本的成本,即設備租賃期間的利息。
租賃手續費包括租賃公司承辦租賃設備的營業費用和一定的盈利。租賃手續費的高低一般無固定標準,可由承租人與租賃公司協商確定。
· 租金的支付方式:
· 按支付時期的長短,可以分為年付、半年付、季付和月付等。
· 按支付租金的時點不同,可以分為先付租金和后付租金兩種。先付租金是指在期初支付;后付租金是指在期末支付。
· 按每期支付金額是否相等,可以分為等額支付和不等額支付兩種。
· 租金的計算方法:實務中,承租人與租賃公司商定的租金支付方式,大多為后付等額年金。利用等額年金法計算租金,就是運用年金現值原理計算每期應付租金。
· 某公司采用融資租賃方式于2014年10月25日從一租賃公司租入設備,設備價款為2 000萬元,租期為8年,租賃期滿后設備歸承租方所有。為了保證租賃公司完全彌補籌資成本并有一定盈利,將租賃費18%作為折現率,則該公司每年年末應支付的等額租金為:
每年年末支付的等額租金
· 融資租賃——融資租賃的優缺點(領會)
· 優點:
1.能迅速獲得所需資產。
2.融資租賃籌資限制較少。
3.稅收效應。
4.維持公司的信用能力。
5.減少固定資產陳舊過時的風險。
· 缺點:
1.資本成本較高。
2.承租人在財務困難時期,固定的租金支付會構成一項沉重的財務負擔。
三十、資本成本
· 資本成本概述
· 資本成本是公司籌集和使用資本的代價。(識記)
· 資本成本包括兩部分:
籌資費用,即公司在籌集資本過程中所支付的各種費用,包括向銀行支付的借款手續費,發行股票和債券而支付的發行費用、律師費、評估費、擔保費、廣告費等。
用資費用,即公司在使用資本過程中支付的費用,包括支付給債權人的利息和向股東分配的股利等。
· 資本成本可以用絕對數和相對數來表示。由于各公司的規模不同,資本結構不同,絕對數的表示方法往往不便于不同公司之間進行比較。為了提高可比性,資本成本通常用相對數表示。
· 個別資本成本——長期借款資本成本(應用)
長期借款資本成本包括借款利息和籌資費用。借款利息計入稅前成本費用,可以起到抵稅的作用。
分期付息、到期一次還本的長期借款資本成本的計算公式為:
式中:KL為長期借款資本成本;It為長期借款年利息;T為公司所得稅稅率;L為長期借款籌資額(借款本金);FL為長期借款籌資費用率。
分期付息、到期一次還本的長期借款資本成本的計算公式可以改為:
式中:RL為長期借款的年利率。
· 當長期借款的籌資費用(主要是借款的手續費)很小時,可以忽略不計。
· 某公司從銀行取得長期借款200萬元,年利率為10%,期限為5年,每年付息一次,到期一次還本,籌資費用率為0.1%,公司所得稅稅率為25%。則該長期借款的資本成本為:
· 個別資本成本——長期債券資本成本(應用)
· 長期債券資本成本主要是指債券利息和籌資費用。
· 債券利息的處理與長期借款利息的處理相同,應以稅后的利息作為計算依據。
· 長期債券的籌資費用包括債券申請手續費、注冊費、印刷費、推銷費等,其數額一般比較高,在計算資本成本時一般不可以省略。
· 分期付息、到期一次還本的長期債券,其資本成本的計算公式為:
· 式中:KB為長期債券資本成本;IB為長期債券年利息;T為公司所得稅稅率;B為長期債券籌資額;FB為長期債券籌資費用率。
· 個別資本成本——優先股資本成本(應用)
· 優先股股息按面值和固定的股息率確定,優先股籌資總額按發行價格確定。
· 優先股股息是以所得稅后凈利潤支付的,故不會減少公司應交所得稅。
· 優先股資本成本的計算公式為:
式中:KP為優先股資本成本;DP為優先股年股息;PP為優先股籌資額(按發行價格確定);FP為優先股籌資費用率。
· 某公司擬發行優先股,面值總額為100萬元,固定股息率為15%,籌資費用率預計為5%。該股票溢價發行,其籌資總額為150萬元,則該優先股的資本成本為:
· 個別資本成本——留存收益資本成本(應用)
· 留存收益是公司繳納所得稅后形成的,其所有權屬于股東。股東將這一部分資本留存于公司進行再投資,是期望得到與普通股等價的報酬。如果公司將留存收益用于再投資所獲得的收益率低于股東自己進行另一項風險相似的投資的收益率,公司就不應該保留這部分收益,而應將其分派給股東。因此,留存收益也有成本,只不過是一種機會成本。
· 留存收益資本成本的估算難于債務資本成本。這是因為很難對公司未來發展前景和股東對未來風險所要求的風險溢價作出準確的測定。
1.股利增長模型。股利增長模型是依照股票投資的收益率不新提高的思路計算留存收益資本成本,一般假定收益以固定的年增長率遞增。
· 采用這種方法,留存收益資本成本的計算公式為:
式中:KS為留存收益資本成本;DC為預期年股利額;PC為普通股市價;g為普通股股利年增長率。
· 某公司普通股當前每股市價為30元,估計普通股利年增長率為10%,本年每股發放股利1.5元,則:
DC=1.5×(1+10%)=1.65(元)
2.資本資產定價模型。
· 按照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留存收益資本成本的計算公式為:
KS=Rf+βj(Rm-Rf)
式中:KS為留存收益資本成本;Rf為無風險證券的利率;βj為股票j系統風險的度量;Rm為投資者對市場組合要求的收益率(即證券市場的平均收益率)。
· 某公司普通股的β值為1.2,證券市場平均收益率為15%,無風險證券利率為10%,則留存收益資本成本為:
KS=10%+1.2×(15%-10%)=16%
3.風險溢價模型。根據投資的“風險越大,要求的報酬率越高”原理,普通股股東對公司的投資風險大于債券投資者,因而會在債券投資者要求的收益率上再要求一定的風險溢價。
· 根據這個原理,留存收益資本成本的計算公式為:
KS=KB+RPC
式中:KB為債務稅后資本成本;RPC為股東比債權人承擔更大風險所要求的風險溢價。
· 個別資本成本——普通股資本成本(應用)
· 這里的普通股是指公司新發行的普通股。
· 普通股資本成本可以按照前述股利增長模型的思路計算,但需要調整發行新股時發生的籌資費用對資本成本的影響。
普通股資本成本的計算公式為:
式中:FC為普通股籌資費用率
· 某公司發行面值為1元的普通股500萬股,籌資總額為1500萬元,籌資費用率為4%,已知本年每股股利為0.25元,以后各年按5%的比率增長,則:
DC=500×0.25×(1+5%)=131.25(元)
· 加權平均資本成本(識記、應用)
· 加權平均資本成本是以各項個別資本在公司長期資本中所占比重為權數,對個別資本成本進行加權平均確定的。
· 加權平均資本成本的計算公式為:
式中:KW為加權平均資本成本;Wi為第i種資本在長期資本中所占的權重;Ki為第i種資本的稅后資本成本;n為公司籌集長期資本的種類。
G公司共有長期資本1 000萬元,其中長期債券300萬元、優先股200萬元、普通股400萬元、留存收益100萬元,其資本成本分別為10%、13%、16%和14%。則該公司加權平均資本成本為:
三十一、經營風險和經營杠桿
(一)經營風險
經營風險是指由生產經營活動而產生的未來經營收益或者息稅前利潤的不確定性。任何公司只要從事經營活動,就必然承受不同程度的經營風險。
(二)經營杠桿
1.經營杠桿的含義(識記)
經營杠桿是指在某一固定生產經營成本存在的情況下,銷售量變動對息稅前利潤產生的作用。
由于固定成本存在而導致的息稅前利潤變動率大于產銷量變動率的杠桿效應,稱為經營杠桿。
2.經營杠桿系數的概念及計算(應用)
經營杠桿是把“雙刃劍”,不僅可以放大公司的息稅前利潤,也可以放大公司的虧損。
經營杠桿的大小用經營杠桿系數(DOL)衡量。
經營杠桿系數是指息稅前利潤變動率相對于銷售量變動率的倍數。
經營杠桿系數用公式表示為:
式中:EBIT為基期息稅前利潤,△EBIT為息稅前利潤變動額;Q為基期銷售量,△Q為銷售量的變動。
如果假定公司的成本、業務量和利潤保持線性關系,變動成本在銷售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不變,固定成本也保持穩定,則我們可以得到經營杠桿系數的簡化計算公式。
因為:EBIT=Q(P-Vc)-FC
△EBIT=△Q(P-Vc)
式中:P為銷售單價;S為銷售額;Vc為單位變動成本;VC為變動成本總額;FC為固定成本總額。
注意:經營杠桿系數的定義公式和簡化計算公式均是建立在假設產量等于銷量的前提下。
A和B兩個公司的有關資料如下表:
息稅前利潤計算表(簡表) 單位:萬元
項目 A公司 B公司
2014年 2015年 2014年 2015年
銷售量(萬件) 60 120 60 120
銷售收入 120 240 120 240
固定成本 20 20 50 50
單位變動成本(元) 1.5 1.5 1 1
變動成本 90 180 60 120
總成本 110 200 110 170
息稅前利潤 10 40 10 70
方法一,采用定義公式法計算。
A公司:
息稅前利潤變動率=(40-10)÷10×100%=300%
銷售量變動率=(120-60)÷60×100%=100%
經營杠桿系數=300%÷100%=3
B公司:
息稅前利潤變動率=(70-10)÷10×100%=600%
銷售量變動率=(120-60)÷60×100%=100%
經營杠桿系數=600%÷100%=6
經營杠桿系數3或6表明息稅前利潤的增長是銷售量增長的3或6倍;或表明息稅前利潤的降低是銷售量降低的3或6倍。
方法二,采用簡化公式法計算。
A公司產品的單位價格為2元,單位變動成本為1.5元,固定成本為20萬元,則當銷售量為60萬件時
當Q=120萬件時:
當Q=120萬件時:
B公司產品的單位價格為2元,單位變動成本為1元,固定成本為50萬元,則當銷售量為60萬件時:
當Q=120萬件時:
當Q=120萬件時:
采用簡化公式計算,可以更加清晰地表明在每一銷售水平上的經營杠桿系數。即銷售水平不同時,其經營杠桿所起的作用大小各不相同。
一般來說,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固定成本越高,經營杠桿系數越大,經營風險越大。
三十二、財務風險與財務杠桿
(一)財務風險
公司在存在負債和優先股籌資的情況下,應該按規定向債權人(優先股股東)支付按固定利息率(股息率)計算的利息(股息),并且按照約定的方式償還債務本金。如果公司無法支付利息(股息)和債務本金,公司將面臨一定的財務壓力。
這種由于固定性資本成本存在(包括負債利息和優先股股息)而對普通股股東收益產生的影響,稱為財務風險。財務風險通常用財務杠桿來衡量。(識記)
(二)財務杠桿
1.財務杠桿的含義(識記)
財務杠桿是指由于固定性資本成本的存在,當公司的息稅前利潤有一個較小幅度的變化時,就會引起普通股每股收益較大幅度變化的現象。
財務杠桿主要反映息稅前利潤和普通股每股收益之間的關系,用于衡量息稅前利潤變動對普通股每股收益變動的影響程度。
2.財務杠桿系數的概念及計算(應用)
只要公司存在債務利息和優先股股息,就會存在財務杠桿效應。財務杠桿效應的大小通常用財務杠桿(DFL)衡量。
財務杠桿系數是指普通股每股收益的變動率相當于息稅前利潤變動率的倍數。
按照財務杠桿系數的含義,財務杠桿系數的計算公式可表示為:
式中:DFL為財務杠桿系數;EPS為基期普通股每股收益額;△EPS為普通股每股收益額的變動額;EBIT為基期息稅前利潤;△EBIT為息稅前利潤的變動額。
根據每股收益與息稅前利潤、債務利息、優先股股利股息、所得稅稅率和普通股股數之間的關系,我們可以得到財務杠桿系數的簡化計算公式。
式中:I為債務利息;D為優先股股息;T為公司所得稅稅率。
C和D兩個公司的資本總額相等,息稅前利潤相等,息稅前利潤增長率也相等,只是資本結構不同。C公司全部資本都是普通股,D公司的資本中普通股和債務各50%。相關資料如下:
普通股每股收益計算表(簡表) 單位:元
項目 C公司 D公司
普通股發行在外股數(股) 2000 1000
普通股股本(每股面值100元) 200000 100000
債務(利息率8%) - 100000
資本總額 200000 200000
息稅前利潤 20000 20000
債務利息(利息率8%) 0 8000
稅前利潤 20000 12000
所得稅(稅率25%) 5000 3000
凈利潤 15000 9000
每股收益 7.5 9
息稅前利潤增長率 20% 20%
增長后的息稅前利潤 24000 24000
債務利息(利息率8%) - 8000
稅前利潤 24000 16000
所得稅(稅率25%) 6000 4000
凈利潤 18000 12000
每股收益 9 12
每股收益增加額 1.5 3
每股收益增長率 20% 33.33%
方法一:采用定義公式法計算。
C公司:
D公司:
在C和D兩個公司的息稅前利潤均增長20%的情況下,C公司的每股收益增加20%,而D公司增加了33.33%,這就是財務杠桿效應。
方法二:采用簡化公式法計算。
在資本總額、息稅前利潤不變的情況下,負債比率越高,財務杠桿系數越大,財務風險也越大,公司預期的每股收益也會越高。
三十三、復合杠桿
經營杠桿是通過擴大銷售規模來影響息稅前利潤,而財務杠桿是通過擴大息稅前利潤來影響每股收益。如果兩個杠桿共同起作用,那么銷售規模稍有變動就會使每股收益產生更大的變動,這就是復合杠桿作用。(識記)
不同的公司,復合杠桿所起的作用大小是不完全一致的,為此,需要對復合杠桿所起的作用進行計量。對復合杠桿所起作用進行計量的最常用指標是復合杠桿系數(DCL)。
所謂復合杠桿系數,是指每股收益的變動率相當于銷售量變動率的倍數。復合杠桿系數的計算公式為:
復合杠桿系數的簡化計算公式為:
DCL=DOL×DFL
例如,E公司的經營杠桿系數為2,財務杠桿系數為1.5,則復合杠桿系數為:
DCL=2×1.5=3
三十四、資本結構的決策方法——每股收益分析法
資本結構是否合理,可以通過每股收益的變化來進行分析。當公司面臨是采用債務籌資還是權益籌資的選擇時,可以先計算兩種方式下的每股收益,然后選擇每股收益最大的籌資方案。因此,我們可以根據兩種不同籌資方案的有關資料,計算兩種資本結構下每股收益相等時的銷售水平或息稅前利潤,即每股收益無差異點。利用每股收益無差異點即可判斷在什么情況下可以采用債務籌資,在什么情況下只能采用權益籌資。(識記)
普通股每股收益的計算公式為:
式中:EPS為普通股每股收益;I為負債利息;T為公司所得稅稅率;D為優先股股息;N為發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數;S為銷售額;VC為變動成本總額;FC為固定成本總額。
在每股收益無差異點上,無論采用何種籌資方案,每股收益均是相等的。用EPS1和EPS2分別表示兩種不同資本結構下的每股收益,即EPS1=EPS2,則:
根據上述公式可以分別計算出每股收益無差別點的銷售額(S)或息稅前利潤(EBIT)。
G公司目前擁有長期資本8500萬元,其資本結構為:長期債務1000萬元,普通股7500萬元。現準備追加籌資1500萬元,有三種籌資方式可供選擇:增發普通股、增加長期債務和發行優先股。有關資料如下。
G公司目前和追加籌資后的資本結構資料表 單位:萬元
資本種類 目前資本結構 追加籌資后的資本結構
金額 比例 增發普通股 增加長期債務 發行優先股
金額 比例 金額 比例 金額 比例
長期債務 1000 12% 1000 10% 2500 25% 1000 10%
優先股 1500 15%
普通股 7500 88% 9000 90% 7500 75% 7500 75%
資本總額 8500 100% 10000 100% 10000 100% 10000 100%
其他資料:
年債務利息額 90 90 270 90
年優先股股利額 150
普通股股數(萬股) 1000 1300 1000 1000
當息稅前利潤為1600萬元時,假定公司所得稅稅率為25%,測算這三種籌資方式追加籌資后的普通股每股收益,資料如下表。
G公司預計追加籌資后的普通股每股收益測算表 單位:萬元
項目 增發普通股 增加長期債務 發行優先股
息稅前利潤 1600 1600 1600
減:長期債務利息 90 270 90
稅前利潤 1510 1330 1510
減:公司所得稅 377.5 332.5 377.5
稅后利潤 1132.5 997.5 1132.5
減:優先股股利 150
普通股可分配利潤 1132.5 997.5 982.5
普通股股數(萬股) 1300 1000 1000
普通股每股收益(元) 0.8712 0.9975 0.9825
根據測算結果可見,采用不同籌資方式追加籌資后,普通股每股收益是不相等的。在息稅前利潤為1600萬元的條件下,普通股每股收益在增發普通股時最低,每股收益為0.8712元;在增加長期債務時最高,每股收益為0.9975元;在發行優先股時居中,每股收益為0.9825元。這反映在息稅前利潤一定的條件下,不同資本結構對普通股每股收益的影響。
如果確定普通股每股收益相同時的息稅前利潤,則需要測算每股收益無差異點。
增發普通股與增加長期債務兩種增資方式下的普通股每股收益無差異點為:
EBIT=870(萬元)
增發普通股與發行優先股兩種籌資方式下的普通股每股收益無差異點為:
EBIT=956.67(萬元)
上述測算結果表明:當息稅前利潤為870萬元時,增發普通股和增加長期債務籌資的每股收益相等;同樣道理,當息稅前利潤為956.67萬元時,增發普通股和發行優先股籌資的每股收益相等。
上述每股收益無差異點分析的結果可用圖來表示。
每股收益無差異點分析圖直觀地說明了無差異點的含義。增發普通股和增加長期債務的每股收益無差異點870萬元的含義是:預期EBIT低于870萬元時,應采用普通股籌資方式;高于870萬元時,應采用長期債務籌資方式。增發普通股和發行優先股的每股利潤無差異點956.67萬元的含義是:預期EBIT低于956.67 萬元時,應采用普通股籌資方式;高于956.67萬元時,應采用優先股籌資方式。綜上所述,當預期EBIT低于870萬元時,首選的籌資方式是發行普通股,其次是舉借長期債務,最后才是發行優先股;當預期EBIT在870萬元和956.67萬元之間時,首選的籌資方式是舉借長期債務,其次是發行普通股,最后是發行優先股;當預期EBIT超過956.67萬元時,首選的籌資方式是舉借長期債務,其次是發行優先股,最后是發行普通股。
三十五、債券投資估價
(一)
一般來講,投資者購買債券基本都能夠按債券的票面利率定期獲取利息并到期收回債券面值。因此,債券投資的估價就是計算債券在未來期間獲取的利息和到期收回的面值的現值之和。(識記)
根據利息的支付方式不同,債券投資的估價模型可分為以下幾種。(應用)
(二)分期計息,到期一次還本債券的估價模型
典型的債券是固定利率、每年計算并收到利息、到期收回本金。其估價模型是:
式中:V為債券價值;I為每年利息;r為市場利率(或投資者要求的收益率);M為到期的本金(債券面值);n為債券到期前的年數。
L公司于2014年6月1日發行面值為1000元的債券,票面利率為8%,每年6月1日計算并支付一次利息,并于5年后的6月1日到期。投資者要求的收益率為10%,則該債券的價值為:
該債券的價值是924.16元,如果不考慮其他因素,這種債券的價格只有等于或低于924.16元時,投資者才會購買。
某一公司債券的面值為1000元,票面利率為12%,期限5年,每半年計息一次,當前市場利率為10%。則該債券估價過程如下:
票面利率為12%,半年利率=12%÷2=6%;計息期數=2×5=10;市場利率為10%,半年利率=10%÷2=5%。
根據債券估價模型,該債券的價值為:
V=1000×6%×(P/A,5%,10)+1000×(P/F,5%,10)
=60×7.7217+1000×0.6139
=1077.2(元)
(三)到期一次還本付息債券的估價模型
對于該類債券來說,債券的利息隨本金一同在債券到期日收回。其估價模型為:
式中:F為到期本利和;其他字母含義同前。
有一種到期一次還本付息的公司債券,面值為1000元,票面利率為12%,單利計息,期限5年,投資者要求的收益率為10%。則該債券的價值為:
=(1000+1000×12%×5)(P/F,10%,5)
=1600×0.6209
=993.44(元)
該債券的價值是993.44元,如果不考慮其他因素,當債券的市場價格等于或低于993.44元時,投資者才會購買。
三十六、債券投資風險(識記)
債券投資的風險主要有:違約風險、利率風險、購買力風險、變現力風險、再投資風險等。
三十七、債券投資的優缺點
(一)債券投資的優點(領會)
(1)本金安全性高。與股票相比,債券投資風險比較小。政府發行的債券有國家財力作后盾,其本金的安全性非常高,通常視為無風險證券。公司債券的持有者擁有優先求償權,即當公司破產時,優先于股東分得公司資產,因此,本金損失的可能性相對較小。
(2)收入穩定性強。債券票面一般都標有固定利息率,債券的發行人有按時支付利息的法定義務。因此,在正常情況下,投資于債券能獲得比較穩定的利息收入。
(3)市場流動性好。許多債券都具有較好的流動性。政府及大公司發行的債券一般都可在金融市場上迅速出售,流動性很好。
(二)債券投資的缺點(領會)
(1)購買力風險較大。債券的面值和利息率在發行時就已確定,如果投資期間的通貨膨脹率比較高,則本金和利息的購買力將受到不同程度的侵蝕,在通貨膨脹率非常高時,投資者雖然名義上有收益,但實際上有損失。
(2)沒有經營管理權。投資于債券只是獲得收益的一種手段,投資者無權對債券發行單位施以影響和控制。
三十八、股票投資估價
(一)
股票的價值(內在價值)是由股票帶來的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決定的。股票給持有者帶來的未來現金流入包括兩部分:股利收入和出售時的價格。股票的價值由一系列股利和將來出售股票時價格的貼現值構成。(識記)
(二)股票估價的基本模型(應用)
通常情況下,投資者投資于股票,不僅希望得到現金股利收入,還希望在未來出售股票時從股票的價格上漲中得到好處。其估價模型為:
式中:V0為股票內在價值;Vn為未來出售時預計的股票價格;Rs為股東要求的收益率;Dn為第n年現金股利;n為預計持有的股票期數。
M公司擬購買A公司發行的股票,預計每年可獲現金股利依次為10元、5元、20元,3年后股票出售的預計售價是300元,股東要求的收益率是10%,則該股票的內在價值為:
V0=10×(P/F,10%,1)+5×(P/F,10%,2)+20×(P/F,10%,3)+300×(P/F,10%,3)
=10×0.9091+5×0.8264+320×0.7513
=253.64(元)
該股票內在價值為253.64元,如當前該股票的市場價格等于或低于其內在價值,該公司可以購入。
(三)股利零增長型股票的估價模型(應用)
股利零增長模型是假設未來現金股利保持固定金額,即D0=D1=D2=D3=…=Dn,股東永久性持有股票,即中途不轉讓出售。則股票估價模型為:
N公司擬購買股票,預計該股票未來每股現金股利為2元,且打算長期持有,股東要求的收益率是10%,則該股票的內在價值為:
(四)股利固定增長型股票的估價模型(應用)
大多數公司的股利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不斷增長的。此時股票的估價就非常困難,只能計算股票價值的近似數。股東預計長期持有,股利固定增長型股票的估價模型為:
式中:g為股利預計增長率。
N公司擬購買股票,該股票每股現金股利為1元,預計每年以2%的增長率增長,股東要求的收益率為10%,則該股票的內在價值為:
(五)股利分階段增長型股票的估價模型(應用)
一個公司不可能一開始就處于穩定增長或永遠處于勻速增長狀態。公司的發展過程必然是不規則的,有較好的投資機會時,公司會快速增長;一旦步入成熟期,其發展就比較穩定。只有分段計算現金股利的增長情況,才能確定其股票的價值。該類型股票的估價模型為:
式中:n為快速增長的年限;g1為快速增長率;g2為正常增長率。
M公司股票每股發放現金股利1元,預期從今年起股利將以20%的速度增長3年,然后其增長率降至正常水平,為5%,股東要求的收益率為15%。計算公司股票的內在價值。
(1)計算快速增長期間現金股利的現值。如下表所示。
快速增長期間現金股利的現值
年份 現金股利(元) (P/F,15%,n) 現金股利現值(元)
1 1×(1+20%) 0.8696 1.0435
2 1×(1+20%)2 0.7561 1.0888
3 1×(1+20%)3 0.6575 1.1362
合計 3.2685
(2)計算正常增長率期間現金股利的現值
公司從第4年開始,現金股利進入正常增長階段,其現值可以用正常增長模型進行估計。正常增長期間的股利折現到第3年年末的現值為:
將第3年年末現值折現到零時點的現值為:
(3)計算股票內在價值。
V0=3.2685+7.844=11.11(元)
三十九、股票投資期望收益率(識記)
如果股票價格是公平的市場價格,則股票投資的期望收益率就等于股東要求的收益率。根據股利固定增長型股票的估價模型,可知:
把公式移項整理,計算RS,可以得到:
股票投資的收益率包括兩部分:一是股利收益率,它是根據預期現金股利除以當前股價計算出來的;二是現金股利增長(g),它可以根據公司的可持續增長率估計。股票價值(V0)股票市場形成的價格,只要能預計下一年的現金股利,就可估計出股票的預期收益率。
四十、股票投資的優缺點
(一)股票投資的優點(領會)
股票投資是一種具有挑戰性的投資,收益和風險都比較高。其優點主要有:
(1)投資收益高。普通股的價格雖然變動頻繁,但從長期看,優質股票的價格總是上漲的居多,只要選擇得當,就能取得優厚的投資收益。
(2)購買力風險低。普通股的股利不固定,當通貨膨脹率比較高時,由于物價普遍上漲,股份公司盈利增加,股利的支付也隨之增加。因此,與固定收益證券相比,普通股可以有效地降低購買力風險。
(3)擁有經營控制權。普通股股東是股份公司的所有者,有權監督和管理公司。因此,欲控制某家公司,最好是收購這家公司的股票。
(二)股票投資的缺點(領會)
股票投資的缺點主要是風險大,其原因是:
(1)求償權居后。普通股對公司盈利和剩余資產的求償權均居于最后。公司破產時,股東原來的投資可能得不到全額補償,甚至一無所有。
(2)價格不穩定。普通股的價格受眾多因素影響,很不穩定。政治因素、經濟因素、投資者心理因素、公司的盈利情況和風險情況都會影響股票價格,這會使股票投資具有較高的風險。
(3)股利收入不穩定。普通股股利的多少,視公司經營狀況和財務狀況而定,其有無、多寡均無法律上的保證,其收入的風險也遠遠大于固定收益證券。
四十一、項目投資的概念及特點(識記)(領會)
項目投資是指以特定項目為對象,對公司內部各種生產經營資產的長期投資行為。項目投資的目的是保障公司生產經營過程的連續和生產規模的擴大。
(1)項目投資的回收時間長。項目投資的資金回收通常需要幾年甚至十幾年,同時對公司的生產經營活動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因此,項目投資決策一經做出,便會在較長時間內影響公司的經營活動。
(2)項目投資的變現能力較差。項目投資受到期限、費用、質量和功能等條件的限制,它要在預定的期限里、規定的限額內和一定的質量標準下完成,因而是對具有特定功能投資對象的投資。由于投資的針對性強,故出售困難,變現能力較差。
(3)項目投資的資金占用數量相對穩定。項目投資一經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在資金占用數量上便保持相對穩定,而不像流動資產投資那樣經常變動。
(4)項目投資的實物形態與價值形態可以分離。項目投資中的固定資產投資部分將隨著固定資產的磨損,其價值以折舊的形式脫離其實物形態,轉化為積累資金,而其余部分仍存在于實物形態中。在使用年限內,保留在固定資產實物形態上的價值逐年減少,而脫離實物形態轉化為積累資金的部分逐年增加。直到固定資產報廢,用其積累資金進行補償后,實現實物的更新。
四十三、項目投資的分類
按項目投資的作用,可分為新設投資、維持性投資和擴大規模投資。
新設投資是指對新建立公司所進行的投資,包括對生產經營資產和非生產經營資產所進行的投資。
維持性投資是指為了更新生產經營過程中已經老化的物質資源、人力資源及其他資源所進行的投資。
擴大規模投資是指為了擴大公司現有的生產經營規模所需要的條件而進行的投資。
按項目投資對公司前途的影響,可分為戰術性投資和戰略性投資兩大類。
戰術性投資是指涉及公司局部影響的投資,如為改善工作環境而進行的投資、為提高公司研發能力而進行的投資等。
戰略性投資是指對公司全局有重大影響的投資,如開拓市場、轉產、改變公司的發展方向等。
按項目投資之間的從屬關系,可分為獨立投資和互斥投資兩大類。
獨立投資是指一個項目投資的接受與拒絕并不影響另一個項目投資的選擇,即兩個項目在經濟上是獨立的。
互斥投資是指在幾個備選的項目投資中選擇某一個項目,就必須放棄另外一個項目,即項目之間是相互排斥的。
按項目投資后現金流量的分布特征,可分為常規投資和非常規投資。
常規投資也稱正常投資,是指在前期初始投資形成現金流出后,以后各期均是現金凈流入,即現金凈流出與現金凈流入的轉換只有一次。
非常規投資也稱非正常投資,是指在前期初始投資形成現金流出后,以后各期既有現金凈流入,也有現金凈流出,即現金凈流出與現金凈流入的轉換在兩次及以上。
四十四、現金流量的概念(識記)
項目投資決策中的現金流量包括現金流出量、現金流入量和現金凈流量三個具體的概念。現金流量是指一個項目引起的公司現金收入和現金支出增加的數量。這里的現金是廣義的現金,它既包括各種貨幣資本,又包括需要投入的公司現有的非貨幣資源的變現價值。例如,在一個設備更新決策中,現金流量就包含原有舊設備的變現價值,而不是其賬面價值。
(一)現金流出量
現金流出量是指一個項目投資方案所引起的公司現金支出的增加額。包括在固定資產上的投資、墊支的營運資本、付現成本、各項稅款、其他現金流出等。(識記)
例如,公司增加一個新項目,則該項目通常會引起以下現金流出:
(1)項目的直接投資支出。項目的直接投資支出實質是因項目形成生產能力而發生的各種現金支出,包括購建固定資產的價款支出以及運輸、安裝、調試等方面的支出。
(2)墊支的營運資本。墊支的營運資本是指項目開始運營并形成生產能力后,由于公司的生產能力擴大,從而會引起營運資本的需求量增加,因此,增加的營運資本也就成為該項目投資的一項現金流出。
(3)付現成本。付現成本是指項目運營后引起的需要使用現金支付的成本,即公司在經營期內為滿足正常生產經營而動用現金支付的成本費用。例如外購原材料、燃料、動力的費用以及工資、修理費和其他費用。
(二)現金流入量
現金流入量是指一個項目投資方案所引起的公司現金收入的增加額。(識記)
具體包括:
(1)營業現金流入。營業現金流入是指項目投資建成投產后,通過生產經營活動而取得的營業收入。
(2)凈殘值收入。凈殘值收入是指投資項目結束后,回收的固定資產報廢或出售時的變價收入扣除清理費用后的凈收入。
(3)墊支營運資本的收回。在項目終結時,公司將墊付的營運資本收回,因此應將其作為該方案的一項現金流入。
(三)現金凈流量
現金凈流量是指一定期間現金流入量與現金流出量的差額。這里所說的“一定期間”,有時是指一年內,有時是指投資項目持續的整個年限內。現金流入量大于現金流出量時,現金凈流量為正值;反之,現金凈流量為負值。
現金凈流量=現金流入量-現金流出量(識記)
四十五、現金流量的分析(應用)
項目投資現金流量分析涉及項目的整個計算期,即從項目投資開始到項目結束的各個階段:第一階段(初始階段)即建設期所發生的現金流量;第二階段(經營期)即正常經營階段所發生的現金流量;第三階段(終結階段)即在經營期終結點,項目結束時發生的現金流量。
(一)建設期現金流量
建設期現金流量是指初始投資階段發生的現金流量,一般包括如下幾個部分:
(1)在固定資產上的投資。包括固定資產的購入或建造成本、運輸成本和安裝成本等。在一個繼續使用舊設備的投資方案中,舊設備的變現價值就是在固定資產上的投資,也屬于一項現金流出。
(2)墊支的營運資本。墊支的營運資本就是增加的流動資產與增加的流動負債的差額。即為了配合項目投資,在原營運資本的基礎上所增加的與固定資產相配套的營運資本投資支出,包括對材料、在產品、產成品和現金等流動資產的投資以及增加的流動負債。
(3)其他投資費用。是指與固定資產投資有關的職工培訓費、談判費、注冊費用等不屬于上述兩項的其他投資費用。
(4)原有固定資產的變現收入。變現收入是指在進行固定資產更新決策時,由于新購建固定資產而使原有固定資產淘汰出售的收入。此時,原有固定資產變賣所得的現金收入視為現金流入。然而當舊設備繼續使用時,舊設備的變現收入則是一項現金流出。
(二)經營期現金流量(識記)
經營期現金流量是指項目在正常經營期內由于生產經營所帶來的現金流入和現金流出的數量。這種現金流量一般以年為單位進行計算。相關計算公式為:
營業現金凈流量(NCF)=營業收入-付現成本-所得稅
或 營業現金凈流量(NCF)=稅后經營凈利潤+折舊
營業現金凈流量(NCF)=(營業收入-付現成本)×(1-所得稅稅率)+折舊×所得稅稅率
其中:付現成本=營業成本-折舊
(三)終結點現金流量
終結點現金流量是指投資項目結束時固定資產變賣或停止使用所發生的現金流量,主要包括:
(1)固定資產的殘值收入或變價收入。
(2)原墊支營運資本的收回。在項目結束時,將收回墊支的營運資本視為項目投資方案的一項現金流入。
(3)在清理固定資產時發生的其他現金流出。
四十六、非折現現金流量指標
(一)非折現現金流量指標——投資回收期
投資回收期(PP)是指通過項目的現金凈流量來收回初始投資的現金所需要的時間,一般以年為單位。(識記)
1.投資回收期的計算步驟(應用)
投資回收期的計算,因每年營業現金凈流量是否相等而有所不同。
(1)若每年營業現金凈流量相等,則投資回收期的計算公式為:投資回收期=初始投資額÷年現金凈流量
(2)若每年營業現金凈流量不相等,則投資回收期的計算要根據每年年末尚未收回的投資額加以確定。其計算公式為:
【例1】B公司一個投資項目的現金凈流量如下表所示,計算該項目的投資回收期。
現金凈流量表 單位:元
年份 0 1 2 3 4 5 6
現金凈流量 -225000 39800 50110 67130 62760 78980 80000
累計現金凈流量 -225000 -185200 -135090 -67960 -5200 73780 153780
投資回收期=5-1+5200÷78980=4.07(年)
2.投資回收期的決策規則
利用投資回收期進行項目評價的規則是:當投資回收期小于基準回收期(由公司自行確定或根據行業標準確定)時,可接受該現目;反之,則應放棄。在實務分析中,如果沒有建設期的話,一般認為投資回收期小于項目經營期一半時方為可行。
3.投資回收期的優缺點
投資回收期計算簡單,反映直觀,但存在一定缺陷,主要表現在:
(1)沒有考慮貨幣的時間價值。這顯然是不科學的。為了克服這一缺點,往往需要計算折現回收期(也稱為動態回收期)。
沿用例1,折現率為10%,則該項目折現現金流量如下圖所示。
折現現金流量表 單位:元
年份 0 1 2 3 4 5 6
現金凈流量 -225000 39800 50110 67130 62760 78980 80000
當年現值 -225000 36182 41411 50435 42865 49039 45160
累計現值 -225000 -188818 -147407 -96972 -54107 -5068 40092
折現回收期=6-1+5068÷45160=5.11(年)
折現回收期要長于非折現回收期,因為考慮了貨幣的時間價值,故更符合項目回收的實際情況。
(2)該法只考慮回收期以前各期的現金流量,將投資回收以后的現金流量截斷了,完全忽略了投資回收以后的經濟效益,不利于反映項目全部期間的實際狀況。
(二)非折現現金流量指標——會計平均收益率
會計平均收益率(ARR)是評價投資項目優劣的一個靜態指標,是指投資項目年平均收益與該項目平均投資額的比率。其計算公式為:(識記)
“年平均收益”可按項目投產后各年收益的簡單平均計算,“項目平均投資額”是指固定資產投資賬面價值的平均數,在直線折舊法下,平均投資額等于投資總額的一半。為了全面反映項目的投資報酬,也可將流動資本投資額包括在項目總投資額中。
假設例1中的項目壽命為6年,采用直線法計提折舊,不考慮殘值。根據下表計算如下:
年份 0 1 2 3 4 5 6
現金凈流量 -225000 39800 50110 67130 62760 78980 80000
當年現值 -225000 36182 41411 50435 42865 49039 45160
累計現值 -225000 -188818 -147407 -96972 -54107 -5068 40092
會計平均收益率的決策規則是:如果會計平均收益率大于基準會計收益率(通常由公司自行確定或根據行業標準確定則應接受;反之,則應放棄。在多個互斥方案的選擇中,則應選擇會計收益率最高的項目。
會計平均收益率的優點是簡明、易懂、易算,但會計平均收益率是按照投資項目賬面價值計算的,當投資項目存在機會成本時,其判斷結果與凈現值等標準差異很大,有時甚至得出相反的結論,影響投資決策的正確性。
四十七、折現現金流量指標
(一)折現現金流量指標——凈現值(識記)
凈現值(NPV)是指投資項目投入使用后的現金凈流量按資本成本或公司要求達到的報酬率折算為現值,再減去初始投資后的余額。其計算公式為:
式中:NPV為凈現值;NCFt為第t年項目的現金凈流量;n為項目的年限;i為資本成本(或折現率)。
1.凈現值的計算步驟(應用)
(1)計算每年營業現金凈流量
(2)計算未來現金流量的總現值
(3)計算凈現值
【例2】A公司的資本成本為10%,有三個投資方案,各方案年現金凈流量數據如下表所示。
現金凈流量數據表 單位:元
年份 方案1 方案2 方案3
0 -20000 -9000 -12000
1 11800 1200 4600
2 13240 6000 4600
3 6000 4600
各方案的凈現值為:
NPV1=(11800×0.9091+13240×0.8264)-20000=1669(元)
NPV2=(1200×0.9091+6000×0.8264+6000×0.7513)-9000=1557(元)
NPV3=4600×2.487-12000=-560(元)
方案1和方案2的凈現值為正數,說明兩個項目的投資報酬率均超過10%,可以接受。方案3的凈現值小于零,說明該項目投資報酬率達不到10%,應予以放棄。
影響項目凈現值大小的因素有兩個:項目的現金流量、資本成本或投資最低報酬率。前者與現值大小成同方向變化,后者與現值大小成反方向變化。
2.凈現值的決策規則
凈現值的決策規則是:如果在一組獨立備選方案中進行選擇,凈現值大于零表示收益彌補成本后仍有利潤,可以采納;凈現值小于零,表明其收益不足以彌補成本,不能采納。若對一組互斥方案進行選擇,則應采納凈現值最大的方案。
3.凈現值的優缺點
凈現值的優點是:凈現值指標考慮了項目整個壽命周期的各年現金流量的現時價值,反映了投資項目的可獲收益,在理論上較為完善。
凈現值的缺點是:
(1)不能動態反映項目的實際收益率。
(2)當各方案投資額不等時,無法確定方案的優劣。例如方案1和方案2都可行,但由于兩者的原始投資額不同,所以不能用凈現值法比較優劣,也就是說,雖然方案1的凈現值大于方案2的凈現值,但不能得出方案1優于方案2的結論。
(3)當各方案的經濟壽命不等時,用凈現值難以進行評價。
(4)凈現值的大小取決于折現率,而折現率的確定較為困難。
(二)折現現金流量指標——現值指數(識記)
現值指數(PI)是未來現金凈流量的總現值與初始投資額現值的比率,亦稱為現值比率、獲利指數等。其計算公式為:
1.現值指數的計算步驟(應用)
(1)計算未來現金凈流量的總現值
(2)計算現值指數,即根據未來現金凈流量的總現值與初始投資額現值之比計算現值指數。
【例3】沿用【例2】A公司的資本成本為10%,有三個投資方案,各方案年現金凈流量數據如下表所示。
現金凈流量數據表 單位:元
年份 方案1 方案2 方案3
0 -20000 -9000 -12000
1 11800 1200 4600
2 13240 6000 4600
3 6000 4600
PI1=21669÷20000=1.08
PI2=10557÷9000=1.17
PI3=11440÷12000=0.95
2.現值指數的決策規則
根據現值指數指標進行項目選擇的決策規則是:接受現值指數大于1的項目,放棄現值指數小于1的項目。在有多個互斥方案的選擇決策中,選擇現值指數最大的項目。
3.現值指數的優缺點
現值指數的優點是:可以進行獨立投資項目獲利能力的比較,能夠真實地反映項目的盈虧程度,由于現值指數是用相對數來表示,故有利于在初始投資額不同的投資方案之間進行對比。
現值指數的缺點是:現值指數只代表獲得收益的能力,而不代表實際可以獲得的財富,它忽略了互斥項目之間投資規模上的差異,所以在多個互斥項目的選擇中,可能會得到錯誤的結論。
(三)折現現金流量指標——內含報酬率(識記)
內含報酬率(IRR)是指能夠使未來現金流入量的現值等于現金流出量現值的折現率,或者說是使投資項目凈現值為零的折現率。內含報酬率通常也稱為內部收益率。其計算公式為:
式中:NCFt為第t年項目的現金凈流量。
四十八、固定資產更新決策(識記)
(一)固定資產更新決策——新舊設備使用壽命相同的情況
公司在進行新舊設備更新比較時,可以用差額現金流量進行分析。
【例5】D公司考慮用一臺新的、效率更高的設備來代替舊設備,以減少成本,增加收益。舊設備原購置成本為40000元,已使用5年,估計還可使用5年,已提取折舊20000元,假定使用后無殘值,如果現在銷售可獲得價款20000元,使用該設備每年可獲得收入50000元,每年付現成本為30000元。新設備的購置成本為60000元,估計可使用5年,期滿有殘值10000元,使用新設備每年收入可達80000元,每年付現成本為40000元。假設該公司的資本成本為10%,公司所得稅稅率為25%,并均采用直線法計提折舊。試做出該公司是繼續使用舊設備還是對其進行更新的決策。
(1)分別計算初始投資與折舊的現金流量的差額。
初始投資=新設備購置成本-舊設備變現價格=60000-20000=40000(元)
△年折舊額=新設備年折舊額-舊設備年折舊額
(2)列表比較兩個方案各年現金流量的差額。
投資項目的年營業現金凈流量差額 單位:元
項目 第1~5年
△銷售收入① 30000
△付現成本② 10000
△折舊額③ 6000
△稅前凈利④=①-②-③ 14000
△所得稅⑤=④×25% 3500
△稅后凈利⑥=④-⑤ 10500
△營業現金凈流量⑦=⑥+③=①-②-⑤ 16500
(3)比較兩個方案現金流量的差額。
投資項目的年現金凈流量差額 單位:元
項目 第0年 第1年 第2年 第3年 第4年 第5年
△初始投資 -40000
△營業現金凈流量 16500 16500 16500 16500 16500
△終結現金流量 10000
△現金流量 -40000 16500 16500 16500 16500 26500
(4)計算現金流量差額的凈現值。
通過計算可以看出:投資項目更新后,有凈現值28757.20元,故應進行更新。本題也可通過分別計算兩個方案的凈現值來比較,得出的結論一樣。
(二)固定資產更新決策——新舊設備使用壽命不等的情況
當新舊設備是不同的壽命期時,一般情況下,壽命期越長,能給公司帶來的未來現金流量越多,凈現值也就越大,所以容易得出壽命期越長項目越好的不正確結論。
為了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能做出正確的決策,可以采取的方法有兩種,即年均成本法和最小公倍壽命法。
1.直接使用凈現值法
【例6】現有舊設備A和新設備B,其每年現金流出量的情況如下表所示。做出是否更新的決策。
兩個不同壽命期項目的年現金凈流出量分布 單位:元
年末 0 1 2 3
舊設備 10000 1000 1200 1500
新設備 9000 1000 1200
取折現率為10%,那么舊設備的成本現值為:
P(舊)=10000+1000×(P/F,10%,1)+1200×(P/F,10%,2)+1500×(P/F,10%,3)
=10000+909.1+991.68+1126.95
=13027.73(元)
新設備的成本現值為:
P(新)=9000+1000×(P/F,10%,1)+1200×(P/F,10%,2)
=9000+909.1+991.68
=10900.78(元)
從它們的成本現值可以看出,舊設備的成本現值大于新設備的成本現值,應該是購買新設備更可取,但是新設備的使用年限只有2年,而舊設備的使用年限是3年,所以只是絕對地比較它們的成本現值大小是不行的。可以采取年均成本法和最小公倍壽命法得出正確的結論。
2.年均成本法(識記)
年均成本法就是把投資項目在壽命周期內總的成本現值轉化為每年的平均成本,并進行比較的方法。
年均成本的計算公式是:
(應用)
沿用例6的資料,計算出舊設備的成本現值為13027.73元,新設備的成本現值為10900.78元。
舊設備的年均成本=P÷(P/A,10%,3)=13027.73÷2.4869=5238.54(元)
新設備的年均成本=P÷(P/A,10%,2)=10900.78÷1.7355=6281.06(元)
年均成本與成本現值的比較 單位:元
年末 0 1 2 3 成本現值
舊設備 年現金流量 10000 1000 1200 1500 13027.73
年平均成本 5238.54 5238.54 5238.54 13027.73
新設備 年現金流量 9000 1000 1200 10900.78
年平均成本 6281.06 6281.06 10900.78
由于舊設備的年均成本低于新設備的,所以應該選擇保留舊設備,于是得到了與直接使用凈現值法相反的結論。所以對于壽命期不等的項目或方案,應選擇年均成本最低的。
3.最小公倍壽命法(識記)
最小公倍壽命法又稱項目復制法,是將兩個方案使用壽命的最小公倍數作為比較期間,并假設兩個方案在這個比較期間內進行多次重復投資,將各自多次投資的凈現值進行比較的分析方法。
沿用例6的資料,舊設備使用年限3年,新設備使用年限2年,兩種設備壽命的最小公倍數是6年,在這6年中,舊設備的投資項目可以進行2次,新設備的投資項目可以進行3次。
所以,6年內,舊設備成本現值是:
P(舊)=13027.73+13027.73×(P/F,10%,3)=22815.46(元)
新設備成本現值P:
P(新)=10900.78+10900.78×(P/F,10%,2)+10900.78×(P/F,10%,4)=27354.42(元)
所以,在將兩個方案使用壽命的最小公倍數作為比較期間時,選擇成本現值最低的方案,即保留舊設備。
四十九、新建項目投資決策(領會)
新建項目投資決策的關鍵是分析項目的現金流量。新建項目一般在初始投資時會涉及固定資產投資、營運資本的墊支。由于新建項目通常會增加公司的生產能力,因此在經營期間內,需要分析由于項目的實施而增加的現金流入與現金流出,計算營業現金凈流量。投資項目結束時還要分析固定資產變賣或停止使用所發生的相關現金流量以及營運資本的收回。在估算出新建項目的現金流量后,計算投資決策的相關評價指標,進而判斷項目的財務可行性。
【例7】E公司計劃增添一條生產線,以擴充生產能力。該生產線預計投資750000元,估計使用壽命為5年,采用直線法計提折舊,預計凈殘值為30000元。生產線投入使用后,每年增加營業收入1400000元,增加付現成本1050000元,項目投入運營時,需要墊支營運資本250000元。公司使用的所得稅稅率為25%,該項目要求的最低報酬率為12%。計算該項目的凈現值并判斷其可行性。
(1)計算該生產線的年折舊費。
(2)計算該項目的現金流量。
建設期現金流量(NCF0)=-750000-250000=-1000000(元)
營業現金凈流量(NCF1~5)=(1400000-1050000)×(1-25%)+144000×25%=298500(元)
項目終結現金流量=250000+30000=280000(元)
(3)計算項目的凈現值。
凈現值(NPV)=-1000000+298500×(P/A,12%,5)+280000×(P/F,12%,5)
=-1000000+298500×3.6048+280000×0.5674
=234904.8(元)
因為該項目的凈現值大于零,所以該投資項目可行。
五十、營運資本決策的原則
1.對風險和收益進行適當的權衡
2.重視營運資本的合理配置
3.加速營運資本周轉,提高資本的利用效果
營運資本的周轉是從現金開始到現金結束,所以又稱現金周轉期。它大致包括如下三個方面:(識記)
(1)存貨周轉期,是指將原材料轉化成產成品并出售所需要的時間。
(2)應收賬款周轉期,是指將應收賬款轉換為現金所需要的時間,即從產品銷售到收回現金的期間。
(3)應付賬款周轉期,是指從原材料采購開始到現金支出之間所用的時間。
營運資本周轉期=現金周轉期=存貨周轉期+應收賬款周轉期-應付賬款周轉期 (識記)
若要加速營運資本的周轉,就應縮短營運資本周轉期,通常可以采用以下途徑:
(1)縮短存貨周轉期;(2)縮短應收賬款周轉期;(3)延長應付賬款周轉期。
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加速營運資本的周轉,也就相應地提高了資本的利用效果。
二、營運資本投資決策
可供公司選擇的流動資產投資策略可歸納為以下三種。
1.寬松型流動資產投資策略(策略A)(識記)
寬松型流動資產投資策略要求在銷售水平一定的情況下,保持較多的流動資產投資。
特點:投資收益率低,風險小。
不愿冒險、偏好安全的財務經理都喜歡采用該策略。
2.適中型流動資產投資策略(策略B)(識記)
適中型流動資產投資策略要求在銷售水平一定的情況下,保持適中的流動資產投資,既不過高也不過低,流入的現金恰好滿足支付的需要,存貨也恰好滿足生產和銷售所需。
特點:收益和風險平衡。
當公司能夠比較準確地預測出未來的經濟狀況時,可以采取該策略。
3.緊縮型流動資產投資策略(策略C)(識記)
緊縮型流動資產投資策略要求在銷售水平一定的情況下,保持較低的流動資產投資。
特點:收益高,風險大。
敢于冒險、偏好收益的財務經理一般都采用該策略。
五十一、現金持有動機(領會)
公司持有一定數量的現金,主要是為了滿足交易性需求、預防性需求和投機性需求。
交易性需求是指滿足公司日常現金開支的需求。
預防性需求是指公司為了預防意外事項的發生而保存一部分現金的需求。
投機性需求是指持有現金以便抓住有利可圖的潛在投資機會,從中獲得收益。
五十二、現金持有量決策
應用較為廣泛的現金持有量決策方法包括成本分析模型、存貨模型、米勒一奧爾模型、現金周轉模型和因素分析模型。(應用)
現金持有量決策——成本分析模型
成本分析模型是通過分析持有現金的成本,進而求得使總成本最低的現金持有量,以此作為最佳的現金持有量。
公司持有現金的有關成本包括以下三種:
(1)機會成本。是公司占用現金的代價,即公司由于持有一定數量的現金,從而必然要放棄將其用于其他投資機會而可能獲得的收益。機會成本與現金持有量成正比,兩者的關系為:
機會成本=現金持有量×有價證券利息率(識記)
(2)管理成本。是公司因為持有現金而發生的管理費用,如現金管理人員的工資、安全措施費用等。現金的管理成本是一種固定費用,與現金持有量之間無明顯的比例關系。
(3)短缺成本。是公司由于現金持有不足,不能滿足業務開支所需而蒙受的損失。短缺成本與現金持有量成反比,一般可根據估計損失額確認。
五十三、應收賬款的功能與成本——功能(識記)
應收賬款的功能是指它在生產經營中的作用。應收賬款的功能包括:
(1)增加銷售。
(2)減少存貨。
應收賬款的功能與成本——成本(識記)
(1)應收賬款的機會成本。
由于投放在應收賬款而放棄其他投資所帶來的收益,即為應收賬款的機會成本。
應收賬款平均占用資本=應收賬款平均余額×變動成本率
式中:全年按照360天計算;平均收現期是各種收現期的加權平均數。
(2)應收賬款的管理成本。
應收賬款的管理成本主要是指在進行應收賬款管理時所增加的費用。主要包括調查顧客信用情況的費用、收集各種信息的費用、賬簿的記錄費用、收賬費用、數據處理成本、相關管理人員成本等。
(3)應收賬款的壞賬成本。
在賒銷交易中,債務人由于種種原因無力償還債務,債權人就有可能無法收回應收賬款而發生損失,這種損失就是壞賬成本。企業發生的壞賬成本一般與應收賬款發生的數量成正比。
應收賬款的壞賬成本=賒銷額×預計壞賬損失率
應收賬款管理的基本目標就是在充分發揮應收賬款功能的基礎上,降低應收賬款的成本,使提供商業信用、擴大銷售所增加的收益大于相關的各項費用。
五十四、信用政策
信用政策即應收賬款的管理政策,是公司財務政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公司要管好、用好應收賬款,必須事先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信用政策主要包括信用標準、信用條件和收賬政策三部分。 (識記)
信用政策——信用標準
信用標準是公司用來衡量客戶獲得公司商業信用所應具備的基本條件,如果客戶達不到信用標準,便不能享受公司的信用或只能享受較低的信用優惠。
信用標準通常以預期的壞賬損失率作為判別標準,進而劃分信用等級。
如果公司的信用標準較嚴,只對信譽很好、壞賬損失率很低的顧客給予賒銷,則會減少壞賬損失,減少應收賬款的機會成本,但這可能不利于擴大銷售,甚至會使銷售量減少。
信用政策——信用條件
信用條件是指公司要求顧客支付賒銷款項的條件,包括信用期限、折扣期限和現金折扣。
信用期限是公司為顧客規定的最長付款時間。
折扣期限是公司為顧客規定的可享受現金折扣的付款時間。
現金折扣是公司為鼓勵客戶提前付款而給予的折扣優惠。
當公司想要通過延長信用期限來增加銷售額時,必須考慮由此帶來的應收賬款成本的增加,將改變信用期限后成本的增加與收益的增加進行比較,然后做出決策。
【例5】E公司全年計劃賒銷8000件產品,現打算將原來的30天信用期限延長到60天,預計此項措施能使賒銷增加到12000件。產品單位銷售價格為50元,產品單位變動成本為40元。相關資料如下表。
信用期限變化前后對比表
項目 n/30 n/60
銷售量(件) 8000 12000
收賬費用(元) 2000 3000
壞賬損失(元) 4000 6000
假設公司管理費用和銷售費用等并未隨產量增加而改變。公司財務部門認為,如果此項措施可行,在應收賬款上的投資至少要帶來20%的收益。假設一年按360天計算。公司延長信用期限是否可行?
在分析時,先計算延長信用期限增加的收益,然后計算增加的成本,最后根據兩者比較的結果做出判斷。
(1)增加的收益:
增加的收益=(12000-8000)×(50-40)=40000(元)
(2)增加應收賬款的機會成本:
(3)增加的收賬費用和壞賬損失:
增加的收賬費用=3000-2000=1000(元)
增加的收賬損失=6000-4000=2000(元)
(4)改變信用期限增加的稅前損益:
40000-10667-1000-2000>0
由于增加的收益大于增加的成本,所以可以延長信用期限到60天。
五十五、存貨的功能與成本——功能(識記)
存貨的成本
1.取得成本
取得成本是指為取得某種存貨而支付的成本,通常用TCa表示。它又分為購置成本和訂貨成本。
(1)購置成本。購置成本是指存貨本身的價值。在不存在批量折扣的條件下,購置成本取決于年需求量D與單價U,與存貨持有量決策無關。
購置成本=D×U
(2)訂貨成本。訂貨成本是指取得訂單的成本,如辦公費、差旅費、郵資、電報電話費等支出。。
訂貨次數等于年需求量D與每次訂貨批量Q之比。
購置成本與訂貨成本之和即為存貨的取得成本。
2.儲存成本
儲存成本是指因儲存存貨而發生的成本,如倉儲費、存貨占用資本的利息支出、保險費、損耗費等,通常用TCc表示。
公司要降低儲存成本,可以小批量采購,減少儲存數量。單位存貨的年儲存成本用Kc表示。
3.缺貨成本
缺貨成本是指由于存貨供應中斷而造成的損失。
缺貨成本與存貨的儲存數量成反比,通常用TCs表示。
如果用TC表示存貨的總成本,則
最優存貨持有量就是使上式中TC為最小的Q。
五十六、經濟批量模型
公司存貨管理決策的主要問題包括兩方面:一是決定訂貨批量,即應當訂購多少;二是決定訂貨時間,即應當何時訂購。
經濟批量模型——基本經濟批量模型
經濟批量是指能夠使一定時期存貨的總成本達到最低點的訂貨數量。
根據上述假設,存貨相關總成本公式為:
式中:TC為與訂貨批量相關的總成本;D為一定期間存貨需求量;Q為每次訂貨批量;K為單次訂貨成本;Kc為單位儲存成本。 (應用)
為求出TC的極小值,令公式一階導數為零,求出使存貨相關總成本最低的經濟批量Q*。 (應用)
【例6】G公司外購甲材料的年需求量為3600千克,該材料的單位成本為20元,預計每次訂貨費用為50元,單位存貨年儲存成本為4元,計算采購甲材料的經濟批量、年最優訂貨次數、年最優訂貨周期、經濟批量下的存貨相關總成本和經濟批量下存貨占用資本。
五十七、商業信用
商業信用是自發性短期負債的主要組成部分,是指在商品交易中延期付款或延期交貨所形成的借貸關系,是由于商品交易中貨與錢在時間上的分離而產生的自發性短期籌資。 (識記)
商業信用——形式
(1)賒購商品。
(2)預收賬款。
商業信用——條件
商業信用條件是指銷貨公司要求賒購客戶支付貨款的條件,包括信用期限、折扣期限和現金折扣。(領會)
信用期限是公司為顧客規定的最長付款時間。
折扣期限是公司為顧客規定的可享受現金折扣的付款時間。
現金折扣是在顧客提前付款時公司給予的優惠。 (識記)
1.延期付款,但不提供現金折扣
按照這種商業信用條件,賣方允許買方在交易發生后一定時期內按發票面額支付貨款,如“net 45”,是指在45天內按發票金額付款。在這種情況下,買方可能因延期付款而獲得資本來源。
2.延期付款,但提前付款能享受現金折扣(應用)
按照這種商業信用條件,買方若提前付款,能享受一定的現金折扣;買方若不享受現金折扣,則必須在信用期內付清賬款。
如“2/10,n/30”,是指在10天之內付款,可享受2%的現金折扣;若不享受現金折扣,貨款應在30天內付清。
在這種情況下,買方如果在折扣期內付款,可在獲得短期資本來源的同時,還能得到現金折扣優惠;若放棄現金折扣,則可以在稍長的時間內占用賣方的資本。
若買方放棄折扣,產生的機會成本按如下公式計算:
【例7】R公司購進材料一批,貨款總計100000元,信用條件為“3/10,n/30”,該公司在第30天付款。計算放棄現金折扣的機會成本。
買方放棄現金折扣的機會成本是較高的,如果不能在放棄現金折扣的信用期間內獲得高于這一成本的收益率,那么放棄折扣是不理性的選擇。
如果買方面對兩家或兩家以上提供不同信用條件的賣方,則應當比較放棄現金折扣的機會成本,選擇機會成本最小的賣方。
沿用例7,R公司還有另一家供應商提供“2/20,n/50”的信用條件,試確定應當選擇的供應商。
這一成本低于信用條件為“3/10,n/30”的機會成本,因此應當選擇信用條件為“2/20,n/50”的供應商。
商業信用——優缺點(領會)
1.商業信用籌資的優點
(1)使用方便。
(2)成本低。
(3)限制少。
2.商業信用籌資的缺點
商業信用籌資的缺點主要表現在:商業信用籌資的期限較短,特別是應付賬款,不利于公司對資本的統籌運用,如果拖欠則有可能導致公司信用地位和信用等級下降。另外,如果公司享受現金折扣,則付款時間會更短;如果放棄現金折扣,會負擔較高的機會成本。
五十八、短期借款
短期借款——信用條件(領會)
1.信貸限額
信貸限額是銀行與借款人之間達成的一種無法律約束的非正式協議,它規定銀行愿意借給客戶的最高貸款額。信貸限額的有效期限通常為一年。
一般來講,公司在批準的最高信貸限額沒有用完之前,可隨時使用銀行信貸;銀行也可以根據公司的經營狀況來調整其核定的信用額度,甚至取消信用額度。
2.周轉信貸協定
周轉信貸協定是指銀行從法律上承諾向公司提供不超過某一最高限額的貸款協定,是一種正式的具有法律約束的信用額度形式。
在周轉信貸協定中,只要公司的借款總額未超過最高限額,銀行必須滿足公司任何時候提出的借款要求。公司享用周轉信用協定,應按使用貸款的實際資本額向銀行支付相應的利息,此外,還要針對貸款限額未使用部分付給銀行一筆承諾費。
3.補償性余額
補償性余額是銀行要求借款公司按貸款限額或實際借款額的一定百分比(一般為10%~20%)保持的最低存款余額。
從銀行角度講,補償性余額可降低貸款風險,補償可能遭受的貸款損失;對于公司來說,補償性余額實際上提高了借款的實際利率。
短期借款——優缺點(領會)
短期借款籌資的優點主要表現在:
(1)與長期借款相比,籌資效率較高。
(2)籌資彈性較大,公司可以根據需要隨時借款,而當公司資本充足時可及早償還。
短期借款的缺點主要表現在:籌資風險和籌資成本較高,特別是存在補償性余額時。
五十九、股利政策類型——剩余股利政策(識記)
股利政策的一個核心內容就是確定股利發放率。
股利發放率是指凈利潤中現金股利所占的比例。
運用剩余股利政策時,應遵循以下四個步驟:
第一步,確定最佳的投資預算。
第二步,根據目標或最佳的資本結構,確定投資預算中所需要籌集的股東權益資本額。
第三步,最大限度地運用留存收益來滿足投資預算中所需要的股東權益資本額。
第四步,當利潤滿足最佳投資預算后仍有剩余時,才可以用剩余的利潤發放股利。
【例2】某公司20×4年提取法定公積金后的凈利潤為100萬元,20×5年新的投資預算所需要的資本總額為50萬元,在目標資本結構中,股東權益資本比重為60%。按照目標資本結構的要求,公司在20×4年度采用剩余股利政策,應分配多少股利?
利潤留存=50×60%=30(萬元)
股利分配=100-30=70(萬元)
剩余股利政策的缺點是:由于公司的利潤水平和投資的資本需求在各個年度會發生變化,所以嚴格遵循這個政策會導致每年的股利發生變化,即某一年度因投資機會良好,公司可能宣派零股利,在另一年度可能因投資機會少而支付大量的股利。同樣,如果各年的投資機會大致相同,利潤的波動也會造成股利的變動。
股利政策類型——固定或穩定增長股利政策(識記)
固定或穩定增長股利政策是指公司將每年發放的股利固定在某一水平上并在較長時期內保持不變,只有當公司確信未來利潤將顯著且不可逆轉地提高時,才增加年度的股利發放額。
采用這種股利政策,一般絕不削減股利。
采用固定或穩定增長股利政策的意義是:
(1)能增強投資者的信心。
(2)能滿足投資者取得正常穩定收入的需要。
(3)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資本成本并提高公司價值。
固定或穩定增長股利政策的缺點是:股利的發放與公司利潤相脫節。在利潤下降時期,公司仍發放固定的股利,可能會導致資本短缺;如果公司處在經濟不穩定時期,其利潤變化也會很大,那么即使支付固定股利也無法給投資者一種潛在穩定的感覺。
股利政策類型——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識記)
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是指公司按照一個固定不變的比率發放股利,支付給股東的股利隨盈利的多少而相應變化。盈利高的年份,股利發放額就會增加;反之,盈利低的年份,股利發放額就會減少。
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的缺點是:當公司盈利不穩定時,采用這一政策會使各年度的股利發放額變化較大,容易造成公司信譽下降,股東投資信心動搖,資本成本升高,股票價格上下波動。
股利政策類型——低正常股利加額外股利政策(識記)
低正常股利加額外股利政策是公司在一般情況下,每年只發放固定的、數額較低的股利;在公司經營業績非常好的年份,除了按期支付給股東固定股利外,再加付額外的股利。
采用這種股利政策的意義在于:
(1)能使公司具備較強的機動靈活性。
(2)適時而恰到好處地支付額外股利,既可以使公司保持正常、穩定的股利,又能使股東分享公司繁榮的好處,并向市場傳遞有關公司當前和未來經營業績良好的信息。
(3)這種股利政策可以使依賴股利收入的股東在各年能得到最基本的收入而且比較穩定,因而對有這種需求的投資者有很強的吸引力。
六十、股票股利——發放股票股利對公司的影響
【例3】某股份有限公司發放股票股利之前的股東權益項目的構成情況如下表所示。
股東權益情況表(發放股票股利前) 單位:元
普通股(面值1元,200000股) 200000
資本公積 400000
未分配利潤 2000000
股東權益合計 2600000
假定該公司宣布發放10%的股票股利,即20000股普通股,即規定現有股東擁有100股將會獲得10股新股。
根據有關規定,隨著股票股利的發放,公司按照股票面值將未分配利潤轉入普通股股本。即減少了未分配利潤20000元,同時增加股本20000元。發放股票股利之后,公司的股東權益各項目的構成如下表所示。
股東權益情況表(發放股票股利后) 單位:元
普通股(面值1元,220000股) 220000
資本公積 400000
未分配利潤 1980000
股東權益合計 2600000
六十一、股票分割(識記)
股票分割是指將面額較高的股票轉換成面額較低股票的行為,如1:2的股票分割就是將股票數量增加一倍,而每股面值以同比例下降。股票分割產生的效果與股票股利類似,即1:2的股票分割相當于100%的股票股利發放率。
【例5】某公司原發行面額為2元的普通股200000股,若按1:2的比例進行股票分割,則分割前后的股東權益項目變化如下表所示。
股票分割前后股東權益各項目對比表 單位:元
項目 股票分割前 股票分割后
普通股 400000(面額2元,200000股) 400000(面額1元,400000股)
資本公積 800000 800000
未分配利潤 4000000 4000000
股東權益 5200000 5200000
>> 點擊繼續閱讀 <<
最近更新
- 深圳自考00051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 06-22
- 深圳自考00058市場營銷學押題復習資料 06-22
- 深圳自考00067財務管理學押題復習資料 06-22
- 深圳自考00149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押... 06-22
- 深圳自考00150金融理論與實務押題復習資料 06-22
- 深圳自考00155中級財務會計押題復習資料 06-22
- 深圳自考00157管理會計(一)押題復習資料 06-22
- 深圳自考00158《資產評估》押題復習資料 06-22
- 深圳00159高級財務會計押題復習資料 06-22
考試資訊
- 2024年龍崗區自考報名條件 07-17
- 2024年寶安區自考報名條件 07-16
- 2024年南山區自考報名條件 07-15
- 2024年福田區自考報名條件 07-02
- 2024年羅湖區自考報名條件 07-02
- 福田區自學考試新生怎么選擇專業? 06-29
- 福田區自學考試也存在結業與肄業嗎? 06-29
- 羅湖區自學考試可以考幾個專業? 06-29
- 羅湖區自考為什么沒有學籍信息? 06-29
掃碼小程序選擇報考專業

進入在線做題學習
查看了解自考專業
查詢最新政策公告
進入歷年真題學習
